广西甘蔗产区大旱:望天田盼雨,蔗农苦寻生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1 00:57 2

摘要:最近半年,广西的天空像是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拧干了水分,再也没有一场像样的雨落下。尽管偶尔会出现阴云密布、狂风呼啸的天气,可带来的雨水却少得可怜,仅仅只能微微湿润一下地表。再往下翻开土壤,看到的只有干燥与松散。

最近半年,广西的天空像是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拧干了水分,再也没有一场像样的雨落下。尽管偶尔会出现阴云密布、狂风呼啸的天气,可带来的雨水却少得可怜,仅仅只能微微湿润一下地表。再往下翻开土壤,看到的只有干燥与松散。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气温不断攀升,广西大地正遭受着干旱的严峻考验。鱼塘干涸见底,土地被烈日烤出一道道裂痕,农作物的苗叶蜷缩枯黄,生长也陷入了停滞。在广西的甘蔗产区,这样的景象随处可见,干旱已成为蔗农们心头难以驱散的阴霾。

4月8日和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与农业农村厅两次联合发布未来十天甘蔗干旱灾害风险预警。15日的预警明确指出,预计未来十天广西主要蔗区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桂中、桂南干旱灾害风险等级升高,受灾面积不断扩大。崇左、南宁、来宾、百色、贵港、钦州等市大部及河池东南部等蔗区干旱灾害风险等级处于中至高风险,这些区域的甘蔗种植面积约占全区甘蔗种植面积的67.43% 。对于广西的蔗农们来说,这个春天格外艰难,他们正想尽一切办法,努力让甘蔗幼苗在这场旱灾中挺下去。

甘蔗,作为广西最为常见的农作物,在这片土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过去一年,广西粮食播种面积达2841.8千公顷,其中甘蔗就占了30%。崇左,作为我国最大的甘蔗种植地,其甘蔗种植面积每年稳定在400万亩以上,人均蔗糖产量曾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糖都” 。

在以往,崇左人种植甘蔗并不觉得困难。每年年初将甘蔗种下,随后它会依次经历萌芽期、幼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大约10 - 12个月,就可以迎来粗壮甘蔗的收获。而且,这里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带,依靠自然降雨,就足以满足甘蔗生长所需的全部水分,根本无需特意浇水。但今年年初,这种依靠自然的传统种植模式彻底失效了。

在崇左的田间地头,运水车和拖拉机忙碌穿梭,它们从河边、池塘抽取珍贵的水源,洒向干涸的土地。还有些人骑着三轮车、提着水桶,用家里的自来水浇灌田地。“有总比没有好。”林茂生不断重复着这句话。他在崇左市宁明县那堪镇拥有二三十亩甘蔗地,几乎每天都和妻子早出晚归地打理。过去50多年,他跟着父亲种甘蔗,虽说偶尔也会遇到两三个月不下雨的情况,但像今年这样长时间的干旱,还是头一回碰上。

同镇的黄神梅,40多岁,原本一直在南宁发展。她看中甘蔗是家乡经济产业支柱,便在2024年11月毅然回乡创业,签下124亩甘蔗地承包合同。这是她第一次承包土地,黄神梅满怀信心,她觉得“种植农产品的要素就是‘闭环’”。在崇左,从收购甘蔗的商户到榨糖厂,产业链完整,根本不用担心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自从有了这片土地,黄神梅对日子和天气格外上心。她清楚地记得,从去年9月18日那场台风过后,当地就再没下过一场透雨。去年12月开始播种时,她就发现土地太过干燥,必须先浇一遍水才能种植。“我想着冬天没雨很正常,按常理春天肯定会有春雨。”可出乎她意料的是,转年开春,既没有春雷,也没有春雨,连往常的梅雨天也不见踪影。

广西甘蔗学会理事长、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所长吴建明用“百年一遇的干旱”来形容今年的严峻形势。他向新京报记者透露,从2024年9月至今,当地的降雨都是毛毛雨,根本无法湿透土地,雨水甚至还不够地表吸收,更别提渗透到地下了。这直接导致甘蔗种下去后不出苗,或者出苗极少。

邢昊在崇左防城港市上思县经营着500亩甘蔗田。早年,他就在地里安装了滴灌系统,可面对如此长期的干旱,这套系统也只能挽救靠近水源的部分土地。甘蔗田的出苗率从往年的80%,锐减到今年的30% 。当下正值甘蔗播种出苗、宿根蔗发株及幼苗生长期。宿根蔗,就是上季甘蔗收获后留在地下的蔗蔸,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萌芽出土长成蔗株。“今年甘蔗收成后,留着根,明年它还能继续长。”邢昊解释道,他有300多亩地种的是宿根蔗,一般能生长2到3年,长的可达4到5年,之后出苗率降低,就需要用新苗替换老根。如今,由于土壤过于干燥,部分地下低位芽无法萌发出土。往年这个时候,甘蔗能长到半米高,可现在,那些好不容易钻出土地的幼苗,也因缺水生长缓慢,叶片干枯发黄,毫无生机地耷拉着。

干旱不仅影响了甘蔗的生长,也让人们的生意陷入困境。黄神梅已经在这片甘蔗地里投入了50万元,她原本想着,即便第一年没有利润,也能留下宿根,第二年还能省下买苗根的费用和人工播种费。可这场旱情让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经验丰富的农户早就察觉到情况不妙,他们宁愿让土地空着,也不愿白白投入成本却看不到出苗的希望。这一情况也影响到了蒙进兴的生意。他在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拥有1500亩甘蔗良种繁育和推广基地,由于基地临近黑水河,水源充足,规模较大,灌溉设施完善,肥料供应也充足,所以基地本身受干旱影响较小。但因为旱情,往年这个时候基本结束的幼苗售卖,如今还有约400亩没有卖出去。种苗存放时间过长,容易长根、生虫。不过,最近蒙进兴陆续接到一些种植户的订购电话,他们之前种下的苗没长好,打算补种。

但补种并非万全之策。蒙进兴介绍,甘蔗是热带、亚热带植物,种植时间越晚,过了夏季天气转冷,甘蔗就会长得越矮。甘蔗矮,重量就轻,自然卖不上好价钱。一旦甘蔗产量减少,还会进一步影响糖厂的榨糖量。而食糖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资,同时也是食品、饮料、制药、化工等120多个行业门类的基础原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对如此严重的旱情,广西各地已经积极行动起来。2月1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广西甘蔗创新团队共同研究提出《2025年甘蔗抗旱和甘蔗春耕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建议加强甘蔗自留种茎精选和保存、合理安排新植蔗种植、加强宿根蔗的管理、大力推广抗旱栽培技术措施等。崇左宁明县政协牵头建立“政企协作机制”,协调糖企向各个蔗区派驻技术人员,指导蔗农改装洒水车;崇左江州区组织开展甘蔗种植管理(灌溉)技术推广现场培训,讲解甘蔗早种早管、宿根蔗管理及灌溉(滴管)施肥等技术要点,同时,联系协调当地糖企摸排合适取水点,免费为蔗农提供取水服务,或是针对打井和运水发放补贴。

从三月份开始,蒙进兴就看到河边每天都停着几十辆车在抽水,用于浇灌农作物。河水水位下降了一米多,有些池塘的水甚至已经被抽干。这些抗旱举措都需要不少成本。黄神梅说,从12月中旬开始,她就雇车浇水,一车水230元,能浇一亩半的地,要浇透124亩地,得拉80多车水。而且当地的沙土保水性差,没过几天土地又会变旱,大概一周就得再浇一次。浇水还需要两名工人,每人每天工钱150元。仅仅浇水这一项,她就已经花费了六七万元。浇水和自然降雨不同,冲击力过大容易使土地板结,还需要人工松土,这又增加了一笔开支。即便投入如此巨大,目前甘蔗的出苗率也只有70%。正常情况下一亩地能收成6吨甘蔗,可照现在的情形,“能收3吨我就谢天谢地了。”黄神梅无奈地说。

与黄神梅大规模种植不同,同村很多老人只种几亩地,只为赚个口粮。他们觉得雇车浇水不划算,村子里青壮年又少,只能自己骑三轮车去河边拉水。由于水桶承载量有限,拉水、浇水一趟下来要好几天,等浇完,一开始浇的地又旱了。所以,每次黄神梅雇车浇水时,都会顺便帮旁边人家的田也浇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一把是一把。”她说。

对于这片土地来说,最有效的还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此前,当地曾尝试人工降雨,可由于云层条件不满足要求,效果并不理想。吴建明认为,如果近期能降下足量的雨水,将不出苗的新植甘蔗重新翻种,虽然仍会对今年的收成造成影响,但能挽救明年的宿根蔗,而且现有的宿根蔗低位芽也能萌发出土。

林茂生还记得最近的那场雨。4月中旬,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家兴奋不已,纷纷拿出手机拍摄。可这场雨仅仅持续了20分钟,随后太阳又高高挂起。广西的甘蔗产区,依旧在干旱中苦苦盼雨,蔗农们在困境中顽强坚守,期待着甘霖的降临,挽救他们的希望。

来源:小李畅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