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师范育桃李 陇中白鹿铸师魂——追忆陇西师范学校的辉煌岁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1 00:07 2

摘要:在甘肃陇西这片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曾有一所百年学府,以“移风易俗、普及教育”为使命,为西北大地输送了无数教育火种。它,便是被誉为“陇中白鹿”的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从南安书院的琅琅书声到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这座学府用百年光阴书写了一部扎根乡土、服务人民的育人史

在甘肃陇西这片人文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曾有一所百年学府,以“移风易俗、普及教育”为使命,为西北大地输送了无数教育火种。它,便是被誉为“陇中白鹿”的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从南安书院的琅琅书声到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这座学府用百年光阴书写了一部扎根乡土、服务人民的育人史诗 。

一、百年沧桑:从书院到师范的传承

陇西师范的根脉可追溯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任巩昌知府祁永膺秉承“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在南安书院旧址上创办“陇西师范高等学堂”,成为甘肃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之一 。南安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间,其“博文约礼、尊师重教”的精神为师范教育奠定了文化根基 。

历经民国时期的省立第五师范学校(1917年)、甘肃省立陇西师范学校(1936年)等阶段,学校始终坚守“诚洁勤敏”的校训,在战乱与变革中艰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属定西地区,逐步形成“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办学方向,为陇中地区培养了大批“思想革命化、知识专业化”的小学教师 。

二、躬行实践:师范教育的标杆典范

作为甘肃省标准化师范学校,陇西师范以“躬行实践”的校风闻名。学校开设普师、英语、计算机等专业,并首创“3+2”小学教育大专班,构建了涵盖基础教育、职业培训的多层次教学体系 。其教学设备先进,藏书5万余册(含4000册珍稀古籍),语音室、微机室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更以“星海”钢琴、数字化校园网络成为全省五所优质师范之一 。

尤为突出的是,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成立“原上草”文学社、“洞臻”书画社等20余个社团,培育出殷望成、张九铭等中国书协、作协会员,形成了“教研兴校、学术名校”的独特气质 。

三、桃李芬芳:撑起乡村教育的脊梁

百年间,陇西师范累计培养人才2万余人,毕业生遍布陇原大地。他们中既有像赵建基这样的文化名人,更有扎根基层的教育楷模。1964届校友李兰华,放弃县城工作机会,投身农村小学教育,以“快乐教学法”革新课堂,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被誉为“校长奶奶” 。八九十年代,学校更成为农家子弟“跳出农门”的希望,数千名中师生毕业后奔赴乡村,用知识照亮偏远山区的未来 。正如校友回忆:“考上师范,不仅是端上‘铁饭碗’,更是扛起了改变家乡教育的责任。”

四、薪火赓续:转型中的精神传承

随着教育结构调整,陇西师范于2006年开启转型之路,先后并入陇西职业中专、定西市技工学校,2009年更名为“定西工贸中等专业学校”。如今,校园内松柏依旧苍翠,塑胶操场、数字化教学楼取代了昔日的土操场与砖瓦房,但校门中央“陇西师范”四个鎏金大字仍熠熠生辉,诉说着百年荣光 。

今天的定西工贸中专,继承师范教育的文化基因,开设医药卫生、信息技术等7大类17个专业,继续为乡村振兴培养技能人才。学校保留的南安书院碑刻、古籍文档,成为新一代学子感悟先贤精神的生动教材 。

结语

从“陇西师范高等学堂”到“定西工贸中专”,变的是名称与专业,不变的是“服务大众、普及教育”的初心。这所百年学府,正如其校歌所唱:“诚洁勤敏,躬行实践”,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以教育报国的情怀,为陇原大地播撒希望。如今,当我们在现代化校园中回望南安书院的青砖黛瓦,更能读懂:教育的真谛,在于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在适合的土壤中,长成参天大树。

来源:陇西金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