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镜头里,恐龙灭亡,人类来到丛林,建起城镇,修建房屋,沧海桑田。
一盒巧克力的保质期有多久?
半个月?30天?半年?
如果这盒巧克力说明书告诉你,它的保质期有30年!
不要惊讶,不用怕吃了肚子疼。
也不用担心太多防腐剂,只管放心,让我们来打开食用——
此心安处
Here
没错。
是《阿甘正传》里的那盒巧克力又回来了。
上映到现在,票房只有400万。
30年的情怀也不管用了吗?
依然是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主演。
这次阿甘和珍妮应该能再续前缘,终成眷属了吧?
不管了,Sir在第一时间买了票。
只不过……
电影开场,居然是“侏罗纪公园”。
原始丛林,跑进画面里的,是几只恐龙。
这是……走错影厅了?
看了眼手上的电影票,确认没错。
几秒钟后,原来如此——
这部电影的起点,竟然是远古时代。
一直到现代社会。
在这个镜头里,恐龙灭亡,人类来到丛林,建起城镇,修建房屋,沧海桑田。
镜头记录的对象,不是某一个角色,某一段生命。
而是把我们的视野固定在了这同一个视角下,同一块地方。
一幢房子在这里拔地而起,视角的固定处,变成了房子的客厅。
透过这个视角,我们见证房子的好几任主人。
有19世纪工业时代的一家三口;
20世纪初摩登时代的年轻夫妇;
有二战后在此安家的退伍军官和妻子,以及他们陆续出生的孩子们;
当军官的儿子理查德(汤姆·汉克斯 饰)长大。
他带着女友玛格丽特(罗宾·怀特 饰)回家,两人再在这里成婚、生子……
甚至,还有这个坐标原始的丛林中,在这里谈恋爱的印第安原住民情侣。
是的,影片里没有主角,也就代表着,没有故事。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瞬间。
或者说……只是流水账?
的确,“流水账”,是这部片得到的最多评价。
镜头的运动被固定视角代替,我们几乎看不到房间之外的世界。
但同时,单一视角下的镜头也没有被打造成戏剧舞台那般,塞满叙事张力。
甚至不太像“电影”,而像是博物馆放的科普影像。
截至目前,影片在北美票房只有1600多万美元,IMDb评分为6.3。
要知道,当年无数观众沉醉于阿甘婉转曲折的经历,他和珍妮的分分合合,让人们欲罢不能。
好不容易把《阿甘正传》里的意难平又凑到了一起。
不说掀起怀旧热潮,怎样也不会只有这么一点票房吧。
而在Sir看来。
就算片子在市场上失败,但还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这要从何说起?
虽然它还是讲述了几代人,能勉强称得上“历史感”。
但它彻底抛弃了好莱坞传统叙事中最重要的部分——
情绪。
片中这个不会动的镜头永远保持冷静。
它不为任何人的生死停留一秒。
孩子出生了?镜头不动。
有人在这里离开?去世?镜头还是不动。
虽然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还是和三十年前一样,痴迷特效技术。
当年的《阿甘正传》让观众和主角们共同经历美国的历史,共同成长。
而如今不同的是,他用AI换脸和特效化妆,让我们再一次经历主角们从年轻到衰老。
在现实中,他们早已是老人的年纪
却是为了不带一点情绪地,把历史压缩在一个客厅里。
简直是和《阿甘正传》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在这部片里,我们被“按”在客厅的这个角落,只能当一个旁观者。
能看清的,只有变化的房间,以及窗后的街道,驶过的车、走过的人。
它们才是导演眼中意义的所在——
那些承载了时间与空间的身外之物。
也能承载许多记忆。
比如。
理查德还是婴儿时,父亲总会拿着摄像机拍下他的模样。
而当下一次父亲拿起摄像机时,理查德已经长大,他和玛格丽特在这里成婚。
玛格丽特到理查德家见家长时,两人在半夜偷偷地在沙发上初尝禁果。
而当两人结婚后,沙发已经在玛格丽特的要求下换成了新潮的款式。
再往后,沙发又变成了年迈的父亲度过临终时光的地方。
又或者。
房子的上一任主人在这里时,客厅的装潢完全不同。
年轻的妻子活力四射,丈夫则是每天捣鼓着他的沙发椅。
下一次再看见他们时,男人发明的懒人沙发推销了出去,两人发了财,即将搬到加州开始新生活。
在观众看来,这个客厅只是一个容器,一个歇脚点。
而对于片中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来说。
客厅的一角也好,野外的石头也好,它都可以是一个家。
谁说拍一个家庭,就必须要把家长里短塞得满满当当?
谁说讲一个家的故事,就必须要定下苦大仇深,或是和睦美满的基调?
一个家,可以只是由几幅画面组成。
甚至,在此时此刻的家庭画面中。
还可以分割画面,插播房子从前/以后的主人的情形。
它在告诉你,每个住在这里的人,都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但生命,总有遗憾。
你会看到不愿被家庭禁锢,想要工作的年轻妻子,也会看到早早被贷款困住,被迫担起养家重任的丈夫。
也会看到房子之前的男主人意外离世,妻子离开这里,不留下一点眷恋。
而在这之前,他们刚刚搬进这个家里时,脸上都挂着同样的笑容。
《此心安处》没有给你体验过程的机会。
它只让你看到了每一段故事的开头和结尾。
镜头抛弃了情绪之后,留下的都只是时间的一个切面。
而在这个单一的空间里,不同的时间凝结在一起。
我们却好像仍然感受到了完整的时间。
虽然不得不承认。
在每一段时间的切面里,仍然是老套、平庸的家常。
但它却是把无数个瞬间汇聚而成的温情暖流。
这是进入时间的另一种方式——
局部即整体,瞬间即永恒。
而在影片走向尾声时,你突然会发现。
其实它所讲述的,还是和《阿甘正传》一样,没有改变:
三十年前,珍妮总是歇不下脚步,要去外面闯一闯,只有阿甘傻傻杵在原地。
我们会跟着阿甘的思绪一起,想象和珍妮一起的生活会是怎样美好。
但珍妮也只会在这里短暂停留,就立刻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到了现在。
几乎所有住在这房子里的人都从未拥有过这幢房子,也都会开始讨厌它,想要搬走。
但当回忆起来时,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里,仍然是它。
多年以后,患上老年痴呆症的玛格丽特回到这里,她已经不记得当初是怎么逃离这里。
但当她终于想起了这幢房子里发生过的事情时。
是怀念?是久违?或者是有曾经的遗憾和满足?
她不再提起往事,只是流下了两行泪。
这幢房子没有回答她,只是伫立在这里。
就像当初在原地傻傻等待的阿甘。
仿佛是在说,好像我们都没有真正地活在当下。
而在影片之外,我们也和片中的人物一样。
也有没来得及好好感受,或是珍惜过的,为我们的灵魂提供栖息之处的东西——
电影本身就是如此。
是的,电影,就如同这个客厅,这个角落。
它经过了一百多年,从无到有。
这个不大的载体里,被投入了太多的人类的情感。
而现在,人们变得越来越不愿意看电影。
越是对它不满意,越是因为我们曾经有太多美好的体验,以及遗憾还未能实现。
可现在已经到了人们把“电影已死”挂在嘴边的时候。
就拿《阿甘正传》来说,已经很少能有像这样让全世界为之动容的电影了。
我们还能找回当初看到阿甘奔跑时的感动吗?
可能不会。
即便如今这部《此心安处》变得不那么“电影”。
虽然它从表达,到主创,也什么都没有改变。
但归根结底,电影只是电影而已。
不去看它,你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去看它,你也只是走进影厅,或是躺在沙发上打开电视。
盯着银幕上的光亮,然后等待银幕黑下来,最后离开。
这一次次充满仪式感的“观看”,只是我们生命中一个小小的切面而已。
在无数次这样的经历过后,一定还是有遗憾,会有不满足。
甚至会问:它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而现在,《此心安处》没有要立刻回答这个问题。
而是让回到故居的理查德说:我们曾经住在这里。
这里,“Here”。
原本的英文片名被翻译成了“此心安处”。
九百多年前。
苏东坡和好友一同被贬。
原以为被发配,代表着落寞,代表着再无希望。
但他从好友的妾室口中得到的答复却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电影也好,某个空间也好,它们作为容器时,就已产生了它的意义。
即便只是短暂停留,它也曾是你的心安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毛脸雷公嘴榔锤
来源:毒舌电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