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徐龙辉教授:说说华南虎,野性的回响能变成现实吗?海湿专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0 22:31 3

摘要:海湿采访手记·前言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老虎亚种,体型中等,毛皮呈橙黄色,布满黑色横纹,是典型的森林动物,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浓密灌丛中。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但由于人类活动和栖息地破坏等原因,野生华南虎数量急剧下降,目前野外已极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受访专家:徐龙辉
采访人:Linda Wong(海洋与湿地·编辑)

海湿

采访手记·前言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老虎亚种,体型中等,毛皮呈橙黄色,布满黑色横纹,是典型的森林动物,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浓密灌丛中。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但由于人类活动和栖息地破坏等原因,野生华南虎数量急剧下降,目前野外已极难寻觅其踪迹,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现存个体主要依靠人工饲养繁育。

2025年4月,“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刊登了《华南虎的数量与分布调查》的作者徐龙辉研究员的一篇有关挽救华南虎的科学设想小小说虎岛行,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2025年4月15日,“海洋与湿地”小编对徐龙辉进行了一场专访,对话如下,以飨读者。

本文约3700字,阅读约6分钟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徐龙辉:虎岛行

华南虎。(图源:J. Patrick Fischer;CC BY-SA 3.0)

海湿小编:徐教授,您好。近日拜读了您发表在“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公众号上的有关挽救华南虎的科学设想小小说《徐龙辉:虎岛行》。其实对此,许多人是有担忧的。您觉得,现实中华南虎的恢复,还有希望吗?

徐龙辉教授:坦率讲,机会非常渺茫。华南虎在自然界中功能性灭绝已经很多年了,野外栖息地破碎、食物链断裂、人类活动高度密集,这些因素都使得它的“回归自然”变得异常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希望。希望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基于科学判断和长期努力的一种坚持。

海湿小编:很多人会好奇:您为什么执着于华南虎?这个物种,真的值得我们投入那么多资源去保护吗?

徐龙辉教授:这个问题,我自己也问过很多遍。从生态学角度讲,华南虎是顶级捕食者,它的存在代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而从文化层面,它是中国唯一的本土老虎种群,是我们自然遗产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这种执着,不只是对某一物种的保护,更是对我们自身生态责任的检验。如果连华南虎都无法保存,那其他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海湿小编:华南虎已经在人工繁育条件下生活了几十年。您真的相信,它们还有可能恢复野性吗?

徐龙辉教授:恢复野性,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野性”并不是遗传写在基因里的本能,而是在真实生态环境中长期锻炼形成的复杂行为系统。在动物园长大的虎,可能不懂得怎样伏击猎物、避开人类、建立领地。这就是为什么小说里我设想了“虎岛”这样一个封闭的实验性生态系统,来给予老虎一个“重学野性”的机会。当然,这只是虚构的尝试,但我希望它能激发公众对“如何真正保护一个物种”的深入思考。

图源:徐龙辉 马逸清. (1996). 绿野寻踪--老虎的故事. 中国林业出版社.

海湿小编:目前我国和国外现存的圈养华南虎数量虽然有一定规模,但请问,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是否足以支撑一个健康的野外种群?

徐龙辉教授:这是我们最担忧的问题之一。现有圈养华南虎大多来自少数几个创始个体,虽然在人工繁育中我们尽力避免近亲繁殖,但总体遗传多样性还是偏低的。已有分子遗传分析发现,某些等位基因已经在种群中完全缺失,遗传瓶颈效应明显。这意味着,即使种群数量看似在增长,其实基因库是“窄”的,这将影响其对疾病、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海湿小编:那是否已经出现近亲繁殖的风险?这会对种群造成什么影响?

徐龙辉教授:是的,圈养种群中已经检测到一定程度的亲缘交配。近亲繁殖会带来“近交衰退”,表现为幼崽成活率降低、生殖能力下降、免疫力削弱等问题。它可能在几代内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积累,会极大地削弱野外生存能力。因此,圈养繁育必须有系统的遗传管理,甚至需要引入“基因救援”策略,例如考虑与其他亚种有计划地进行遗传补充——当然,这涉及复杂的保育伦理。

海湿小编:那么,从数量角度看,需要多少只华南虎进行放归,才能建立一个具有遗传活力的自我维持种群?

徐龙辉教授:国际上有个基本的概念叫“最小可行种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对于像华南虎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通常估算需要至少50头有效繁殖个体作为起点,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150~500头的野外种群。但这只是理论起点,更关键的是这些个体是否分布在多个亚群之间,是否存在基因流动,以及种群的生存率和出生率是否能稳定维持。

虎岛景观(图源:AI)

海湿小编:在“虎岛”项目这样的设想中,如何评估重野化是否成功?有哪些明确的指标?

徐龙辉教授评估重野化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放归了多少只个体,更关键的是生态功能是否真正恢复。这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如放归动物能否自主捕食、避险和繁殖,是否具备典型的领地行为和警戒反应,种群内的近亲繁殖是否受到控制并有健康个体出生,是否重建了老虎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对其他物种群落产生积极影响,以及能否与人类社会安全共存、将冲突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些指标都需要经过多年乃至数十年的持续监测和科学评估,才能得出结论。

图源:徐龙辉 马逸清. (1996). 绿野寻踪--老虎的故事. 中国林业出版社.

海湿小编:是否有成功的食肉动物重野化案例,可以作为参考?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什么?

徐龙辉教授:当然有。最经典的是美国黄石公园的灰狼重引入计划。1995年起,一批来自加拿大的灰狼被重新引入黄石,几十年后,不仅狼群繁衍稳定,还带动了整个生态系统的重构——例如鹿群数量下降,河岸植被恢复,甚至水鸟回来了。

但也有失败的例子,比如西班牙的猞猁放归,初期因栖息地不足、交通事故频发、猎物数量不够而效果不佳,直到综合解决栖息地与猎物管理问题后才逐渐稳定。经验告诉我们:放归不是一次性操作,而是一个生态工程系统的协同建构。

海湿小编:很多人关心动物福利的问题——将圈养动物放归野外,可能让它们面临饥饿、冲突甚至死亡,这符合动物福利伦理吗?

徐龙辉教授:这是一个需要诚实面对的问题。动物福利不仅仅是“让动物舒服”,更重要的是赋予动物完整的生命尊严。重野化的目标,不是“放生”,而是让动物重新拥有“做老虎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的确会有失败、甚至个体死亡,这是自然选择的一部分。但前提是,我们要确保放归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控的,是逐步推进的。如果只是为了展示而放归,那的确是不负责任的。

海湿小编:如果重野化失败了,比如说放归的老虎生存率很低、无法在自然环境中繁殖,是否会对现有圈养种群造成负面影响?

徐龙辉教授:这也是必须考虑的风险。失败的放归计划会消耗掉宝贵的个体资源,甚至可能把疾病带回圈养群体,影响整个保种计划的信心。因此,所有放归项目都应该设置“回撤机制”——即个体在放归后的早期阶段,如果出现明显不适,应有能力将其安全带回圈养环境。同时,圈养种群要保持独立繁育计划,不能完全依赖“野放种群”来支撑未来。

图源:徐龙辉 马逸清. (1996). 绿野寻踪--老虎的故事. 中国林业出版社.

海湿小编:您的小说中,假设的是老虎一直在岛上戴着。不过,各种从一个岛上自然扩散、甚至游过海峡的真实案例,从来不在少数。如果在现实中,这个岛上的华南虎发生类似的扩散,导致它们进入有人区域、威胁人类安全,怎么办?

徐龙辉教授: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棘手的问题。野生动物保护不能脱离社会安全的考虑。如果一个保育项目没有边界意识、风险评估机制,那它注定是危险的。小说里,我借角色之口说过一句话:“自然不会遵守人的设计图。”所以在小说中,我设计了控制系统、缓冲区、监控机制,甚至提前模拟了老虎可能出逃的路径。这些,都是科学与伦理在实践中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海湿小编:“虎岛”这个岛上也设有旅游项目,有人质疑说:“保护怎么变成了表演?”您怎么看这种质疑?

徐龙辉教授:质疑是必要的,也有其道理。但我想说,科学保护与公众科普,并不矛盾。如果保护工作永远关在研究站和报告里,那它就会被忽视、被误解、被边缘化。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生态传播方式,让公众真正看到老虎如何捕食、如何互动、如何在接近自然的环境中生活。这不是表演,而是教育,是让人类重新理解自己与自然关系的一个窗口。

海湿小编:您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我之前了解到您曾经出版过严谨的科学的著作,做过许多野外调查。但是现在您在耄耋之年,再次在“虎岛”这样一个浪漫甚至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项目中“出场”。您怎么看“科学”vs“浪漫”之间的关系呢?

徐龙辉教授:科学不浪漫,就只是技术堆砌。浪漫不科学,就是空想主义。我始终认为,科学的根本动力其实来源于一种深层的情感——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好奇、对未来的责任。《虎岛行》里那些看似理想主义的设想,其实都建立在现实世界问题的延伸上。它不是乌托邦,而是一种对“另一种可能”的探索。而我愿意作为一个科学家,去想象,去质问,去尝试。

“关于徐龙辉”

徐龙辉(1936.6— )研究员,动物学家,资深科普作家。曾担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野生动物》编委。长期从事华南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保护利用,参与编写中国动物志(兽类)研究工作,协助海南岛当地政府划定霸王岺长臂猿保护区东方大田海南坡鹿保护区陵水南湾半岛弥猴保护区,使这三种珍稀动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并为海南岛的坡鹿正名。《华南虎的数量与分布调查》一文对广东的华南虎保护区的划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出席安徽合肥举行的“首次中日兽类学学术讨论会”并提交会议论文,主笔出版专著《海南岛的鸟兽》、《广东山区经济动物》、编写《广东野生动物彩色图谱》。参与写作(论文)出版的书籍有十多本。著有“老虎探袐”、“野生动物考察记”、“猎人日记”、“小虎历险记”和“老虎的故事”科普书籍并获多项奖励。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受访专家 | 徐龙辉

访谈人 | Linda Wong

整理 | Yanjun

排版 | 绿叶

徐龙辉:虎岛行

人类要保护老虎?“世界老虎日”的辩论 | 苏格拉底的生物多样性会客厅(二)

虎啸山林,孟加拉虎重返尼泊尔 | 7月29日迎世界老虎日

轻易放倒一头美洲虎!身怀“毒液黄金”的它,为何濒临灭绝?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微信公众平台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CBCGDF Media)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平台之一,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平台坚持发布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通过服务读者,提供资讯、搭建平台,助力中国专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与环境治理。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