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网君:中国星座建设呈现“规模焦虑”;商业航天成为地方经济“标配”;巨型星座时代重塑航天经济版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0 21:01 3

摘要:中国目前有 100 个在册卫星星座,涵盖商业航天和国家级战略工程。按卫星类型分为通信、导航、遥感、气象、混合和其他星座六类。其中,通信星座有千帆星座、GW 星座等,导航星座有微厘空间卫星星座、北斗星座,遥感星座包括三体计算星座、秦岭小卫星星座等。在星座建设进度

01

破局之道在于摒弃“数量竞赛”

中国目前有 100 个在册卫星星座,涵盖商业航天和国家级战略工程。按卫星类型分为通信、导航、遥感、气象、混合和其他星座六类。其中,通信星座有千帆星座、GW 星座等,导航星座有微厘空间卫星星座、北斗星座,遥感星座包括三体计算星座、秦岭小卫星星座等。在星座建设进度方面,分为组网完成、组网中、已发射试验星但暂无后续进展或未公开更多信息三类。组网完成的有北斗星座等 11 个,组网中的有千帆星座等 60 个。卫星星座建设面临发射能力、制造产能与轨道资源管理等挑战,需加快卫星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落地。文章还提到 2025 年我国将迎来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有望推动星座建设发展,助力我国在 2035 年前建成全球领先低轨卫星网络。

中国卫星星座建设中呈现出明显的“规模焦虑”,而这种焦虑直接导致了两个可见的后果,一是规划泡沫与实际能力的矛盾。多数项目的实际部署严重滞后于规划目标。这种“PPT星座”现象的根源在于政策套利逻辑。二是政策激励扭曲市场逻辑。地方政府对卫星制造环节提供高额补贴驱动的“虚假繁荣”,掩盖了应用端收入占比不足的商业模式缺陷。

破局之道在于摒弃“数量竞赛”,转向技术深耕与应用创新;政策补贴需从“撒钱招商”转向“技术对标”,通过设立区域性技术攻关基金打破低端锁定。

02

到2027年,产业规模达500亿元,培育链主企业7家,打造创新应用场景70个

2025 年 4 月 15 日,成都·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暨商业航天创新发展大会在蓉举办,会上发布了《成都市商业航天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年)》。该计划旨在推动商业航天安全有序和高质量发展,提出到 2027 年,成都全市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 500 亿元,培育链主企业 7 家,打造创新应用场景 70 个。同时,成都将打造标志性创新产品 400 个,建设商业航天特色产业园区 5 个以上。此外,大会还发布了《成都市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蓝皮书(2024)》和《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暨商业航天创新发展城市机会清单》,共计发布场景供需信息 266 条。

到目前为止, 国内已有北京、上海、海南等20余个省市布局商业航天,商业航天似乎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大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但在各种雄心勃勃的计划中,同质化的“大而全”比比皆是,差异化的“小而美”却很少见,正在呈现地方布局“大跃进”与资源分散化的隐忧,极易导致政策驱动型竞争下的低水平重复和市场需求的误判。商业航天的地方竞争本质上是行政干预与市场规律的博弈,如何实现整体集约化和区域差异化发展路径的统一,是将“地方竞赛”转化为真正的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03

重塑航天经济版图

全球航天正迈向巨型星座时代,SpaceX 星链、亚马逊柯伊伯等计划部署数万颗卫星,重塑航天经济版图。亚马逊柯伊伯首秀受挫,而 SpaceX 星链已发射 8200 多颗卫星,市场领先。中国国网和千帆星座面临太空碎片危机,其火箭上面级不执行主动离轨,可能引发低轨碎片问题。斯平发射公司从 “动能发射” 转向打造小型卫星星座 Meridian,但规模较小,竞争力不足。小型火箭市场中,火箭实验室的电子号火箭坚守阵地,但 SpaceX 拼车模式低价竞争,使其面临挑战。SpaceX 在军方市场抢走 ULA 的份额,巩固霸主地位。NASA 新局长艾萨克曼暗示 SLS 火箭未来堪忧,其高成本低效率问题凸显。SpaceX 星舰项目在德州基地持续推进,飞船和超重型助推器生产、测试动态频繁,配套设施也在升级,展现出 SpaceX 的强大执行力和对未来的雄心。

SLS、小火箭与星舰的三重博弈折射出技术路径与市场逻辑的深刻冲突.SLS的式微凸显出传统重资产模式在政治与市场的双重挤压下的困境,小火箭的生存危机是其在夹缝中面临的创新困局的真实写照,星舰基地的如火如荼则标志着新航天生态的崛起。

这一冲突的本质在于:传统航天依赖政府订单与政治周期,而商业航天通过成本控制和技术颠覆重构价值链。但与此同时,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构筑的护城河,正在挤压中小企业的创新空间。04

总预算削减约 20%,降至 200 亿美元

美国白宫提议削减 NASA 科学预算近 50%,总预算削减约 20%,降至 200 亿美元。其中,太阳物理学经费削减超三分之二,地球科学经费削减超 50%,行星科学经费削减 30%,天体物理学部门经费削减超三分之二。这将影响多个项目,如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可能被取消。尽管国会可能反对部分削减,但其他政府机构已实施变革,如 NOAA 裁员超 800 人,且有传言称未来还会进一步裁员。NASA 局长候选人艾萨克曼支持科学项目,马斯克对预算削减表示不安,称因 SpaceX 是 NASA 主要承包商,他无法参与预算讨论。若 NASA 预算削减,SpaceX 可能面临合同和收入减少、研发资金减少、市场信心下降等问题,但其多元化收入来源和技术优势或可减轻影响。

在马斯克与特郎普的蜜月期结束而渐行渐远之时,白宫腰斩NASA科学预算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此举不仅将重创美国太空科研体系,更标志着马斯克与特朗普政治联盟的实质性破裂。

一方面,此次削减重点针对天体物理、地球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毫无疑问将动摇美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领先地位。

而另一方面,作为NASA最大承包商之一的SpaceX则可能陷入某种战略困局:SpaceX约60%收入依赖政府合同,而火星殖民等长期战略需NASA技术支持。

这场预算风暴既是美国航天“科学理想”向“政治现实”妥协的缩影,也揭示了商业航天巨头深度绑定国家战略的双刃剑效应。当马斯克的火星梦撞上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太空探索的叙事正在从技术浪漫主义回归现实政治博弈。

05

美国太空军与商业航天协作进入新模式

商业航天已深度嵌入太空军事化进程

美国太空系统司令部(SSC)推出的 “轨道观察”(Orbital Watch)计划,标志着美国太空军与商业航天协作进入新模式。该计划首次将非机密威胁情报向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开放,覆盖 900 余家注册商业公司及 500 多个政府与盟友合作伙伴。通过季度威胁简报和规划中的安全门户,初创企业等可获取预警信息,针对性开发抗干扰卫星载荷等技术。在技术支撑层面,该计划依托 “前门” 平台构建的增强型太空目录,整合商业公司能力数据与政府需求,缩短合作路径。该计划重塑全球商业航天协作框架,目前已有 28 个国家加入其全天候监控网络。未来,计划引入 AI 驱动的威胁预测模型,逐步实现从季度报告向实时推送升级,并探索与欧盟 “太空监视与跟踪联盟”(EU SST)的数据互通,但如何在开放情报与防止技术外泄之间取得平衡仍是核心挑战。

美太空军“轨道观察”计划的出台,标志着商业航天已深度嵌入太空军事化进程。

首先是军事与商业的边界加速消融,进一步模糊了军民技术界限。

其次是太空防御体系的弹性更大。

但最重要的是使规则主导权的争夺升级。该计划以“安全合作”名义强化了美国在轨道资源分配、太空交通管理等领域的话语权,通过数据共享机制捆绑盟友及商业实体,巩固其太空霸权。这种态势可能加剧大国在太空治理规则制定中的对立,推动太空军备竞赛向“混合战”模式演化。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主笔记者:李刚、魏兴、张雪松、霍剑、乐瑜、稻子、赵栋策划部:杨艳、若㼆、李真子视觉总监:董泞专业摄影:冯小京、宋伟设计部:顾锰、潘希峎、杨小明行政部:姜河、林紫业务部:王锦熙、瑾怡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等事宜,商务合作;展览展厅设计、企业VI/CI及室内设计、企业文化建设及品牌推广;企业口碑传播及整体营销传播等,杂志订阅,
· 会议活动部负责人乔颢益、许克新、董今福· 本平台签约设计公司:一画开天(北京)文化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来源:卫星与网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