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耕辽宁“六地”资源 打造红色育人新高地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1 04:19 3

摘要: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国重点马院,深耕辽宁红色“六地”资源(即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红色育人体系,努力培养让党放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国重点马院,深耕辽宁红色“六地”资源(即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红色育人体系,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人才。

厚植思政根基 打造红色课程

强化师资建设,锻造红色育人主力军。学院定期组织教师赴红色资源所在地城市开展调研、学习,深挖“红色元素”和“思政元素”,提升教师对本土红色文化的解读力。引导教师开展与红色资源相关的科研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校外集体备课会,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交流调研成果。将经典案例融入学校思政课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育人资源,确保将历史讲“深”、讲“透”、讲“活”。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学院设置课前分享环节,让学生讲述身边的红色故事,分享感悟体会。组织开展辽宁“六地”主题的研究型课题探究活动,构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参与式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用小故事讲大发展,用小切口讲大道理,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感和课程亲和力。借助新媒体教学平台和AI技术搭建线上课程教学资源库分享红色资源,打破时空限制,让思政课堂充满“红色”元素。

坚持守正创新,构建红色育人格局。学院运用辽宁省党史资料、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教学资源开设“四史”课程。邀请抗美援朝老兵为学生讲开学第一课,组织学生前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开展“丹心映山河、真理照前行”主题思政课,在校史馆开展“学校史、明党史”等课程活动。以红色基因为学生铸魂,锻造知行合一、堪当大任的强国先锋。

依托校园平台 营造红色氛围

发挥场馆优势,打造“沉浸式”育人空间。学院在马克思主义广场摆放《入党誓词》牌,利用学院走廊空间开展“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图片展”,在学院阅览室中设置辽宁“六地”文化区域、党史区域,在潜移默化中推进红色文化入心入脑。开设“初心影院”,定期组织师生观看《雷锋的微笑》《1921》等红色题材影片,激发学生爱国主义志向和情感,汲取奋进力量。

研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精神。学院举办“博士生读书会”、党史学习读书班等系列活动,针对不同学位层次开展不同研读活动,形成研读小组,用经典武装头脑。目前学院已有2支读书小组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研会”资助计划。定期开展青年先锋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理论前沿问题,拓展学术视野,推动学术交流,目前已成功举办130余期。

践行时代使命 红色实践育人

学院始终强调“大思政课”发展理念,持续探索思政课“第二课堂”建设,充分挖掘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政课教学优势。目前,学院与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丹东市委党校大梨树培训基地、沈阳市劳模纪念馆等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以馆校合作方式共同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特色化红色教育品牌,以辽宁“六地”所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重点,着重讲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学生在实践中挖掘革命人物、文物背后的生动故事,使学生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感党恩,跟党走,强化思政课育人效果。

学院重视社会实践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将所学有效转化为所用。每年派出研学小队赴丹东、锦州、铁岭等城市开展红色主题研学活动。结合“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投身基层,通过理论宣讲、乡村振兴调研、政务实习等方式形成调研视频和报告,践行青春使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课堂、扎根社会”。

学院成立青年理论宣讲团,用青年之声传播党的理论,推动党的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夯实宣讲团的理论基础。组织多次研讨会,打磨宣讲稿件,不断提升理论宣讲的生动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目前,青年宣讲团已累计开展理论宣讲300余次,覆盖校内校外逾5000人次。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