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晏玉学的创作世界里,坚韧并非宏大叙事中的英雄壮举,而是扎根于市井生活的细微之处,是蝼蚁求生的执着,是草木向光的倔强。他以独特的笔触,把平凡意象淬炼成精神图腾,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触摸到生命最本真的力量。
在晏玉学的创作世界里,坚韧并非宏大叙事中的英雄壮举,而是扎根于市井生活的细微之处,是蝼蚁求生的执着,是草木向光的倔强。他以独特的笔触,把平凡意象淬炼成精神图腾,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触摸到生命最本真的力量。
一、以卑微之躯,扛命运之重
晏玉学善于将蟑螂、野草、残烛等常被忽视的物象,转化为坚韧精神的载体。在《雨夜行吟》中,他这样描写蟑螂:"污水漫过第七道裂缝时/它正用断足丈量黑暗/触须扫开蛛网的瞬间/点亮了整个潮湿的夜"。这里的蟑螂不再是令人厌恶的害虫,而是在绝境中寻找生机的勇者。通过赋予其人类的意志与情感,晏玉学揭示出:真正的坚韧往往诞生于最卑微的生存困境中。
这种书写视角打破了传统英雄叙事的桎梏。当主角不再是力挽狂澜的豪杰,而是在底层挣扎的普通人,坚韧便有了更贴近生活的温度。正如他的《老街纪事》里修鞋匠的形象,"锥子扎进老牛皮的褶皱/血珠渗出掌心又凝成茧/三十载寒暑,他用补丁/缝合了整条街道的破碎",平凡劳动者的坚守与执着,在晏玉学的笔下闪耀着不输于任何史诗的光芒。
二、在废墟之上,种希望之花
晏玉学的作品中,坚韧不仅是对困境的对抗,更是对希望的主动追寻。在《地震遗址的蒲公英》中,他写道:"瓦砾堆裂开细缝的清晨/蒲公英正举着金色小伞/风来时,种子带着泥土的记忆/飘向每一个有阳光的角落"。灾难的废墟与顽强的蒲公英形成强烈反差,展现出生命在绝境中自我救赎的智慧。
这种"废墟美学"贯穿于他的创作始终。无论是破败的老巷、褪色的砖墙,还是磨损的农具,在晏玉学的笔下都成为孕育新生的温床。《锈锁记》中,生满铜绿的旧锁"吞下三十年风雨/却在某个春日突然弹开/漏出满院桃花的香气",通过对日常事物的诗意解构,他向读者传递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真正的坚韧,是在黑暗中依然相信光明,在废墟上依然播种希望。
三、于岁月长河,铸精神丰碑
晏玉学笔下的坚韧,最终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在组诗《会理钟鼓楼》中,他将钟鼓楼的千年屹立与市井百姓的生存智慧相勾连:"晨钟撞碎过多少霜雪/暮鼓又催开几季春芽/石缝里的苔藓默默生长/把时光熬成了琥珀色"。古老建筑与微小生命在诗中对话,共同谱写着一曲跨越时空的坚韧之歌。
这种书写超越了个体命运的局限,将坚韧精神置于历史长河中进行观照。当读者看到《老匠人》里"铁锤敲打的火星/比星辰更接近永恒",便能领悟到:人类文明的延续,正是无数普通人用坚韧意志铸就的丰碑。晏玉学的文字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将这份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晏玉学的创作以独特的意象、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哲思,重新定义了文学中的坚韧品格。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坚韧不在云端,而在泥土里;不在传奇中,而在生活里。这些源自市井的生命赞歌,既是对平凡英雄的礼赞,更是对人类精神力量的深情呼唤。
来源:有文化的小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