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旱之年,让一些小麦品种“露出狐狸尾巴”——什么“高产记录”,什么“矮秆大穗”,但是不抗旱的缺陷,导致一些品种“一尺高出穗”,那就是忽悠人很多年的一个“伪科学”。
大旱之年,让一些小麦品种“露出狐狸尾巴”——什么“高产记录”,什么“矮秆大穗”,但是不抗旱的缺陷,导致一些品种“一尺高出穗”,那就是忽悠人很多年的一个“伪科学”。
你再对比周边比起抗旱能力强的小麦品种,比那些所谓的“矮秆大穗”小麦品种,至少一亩增产几百斤。正如一个故事讲的:当有一只老虎扑上来时,你要做到的不是“比老虎跑的快”,而是你能“跑得过其它人”。
同时都是干旱之年,为什么别人家的小麦能比你家一亩增产几百斤呢?
抗旱能力差、抗旱性不好的品种,能算真正的好品种吗?!
别人忽悠你,你为什么轻信呢?!
你买种子时,为什么只看“穗子大”或者“秆子矮”,而不注意其它多方面的因素呢?!至少,审定公告的【最低亩产】是多少,你也不看吗?!
多个省份筛选重大小麦品种时,以审定的产量表现不低于在560公斤/亩为标准(见下附图,以河南省为例)。
但是,一些小麦品种审定时“最低亩产”只有400公斤左右或者500公斤左右,怎么可以和审定时“最低亩产”600公斤左右的品种相比呢?!
审定的“最低亩产”就是品种【抗减产、稳定高产、增产显著】的基本保障,但是,你为了在酒店里吃点喝点就买种子,你为了在酒店里“嗷嗷乱叫”就卖种子,你怎么可能不掉进“坑”里呢?!
有些人拿着所谓的“高产记录”当广告,但是,所谓的“高产记录”省级以上有关部门认可吗?!别人胡乱拼凑几个人就搞出来一张“白纸测产报告”,你为什么轻信呢?!至少,参与某种业公司小麦测产的某地某长“丢了乌纱帽”,他是不是后悔呢?!
而且,如果一个小麦品种能让农户比地邻一亩增产几百斤,“用得着”测产吗?!
就像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的“良种良法配套”,小麦节水节肥一亩增产几百斤(见附图),至少,你家的小麦同样的肥水投入应该比地邻一亩增产几百斤吧?!
据@北方农村网小麦科研基地的品种对比,400多个品种对比,市场上“吹嘘的很厉害”的小麦品种,存在着很多缺陷——不抗旱、旗叶不直立(抽穗期叶片“披头散发”的品种,影响光合作用)、不抗锈病、不抗茎腐枯白穗、不抗根腐黑籽粒等等。
真正好的品种,很少。很多小麦品种只不过是普通品种甚至是“用鸡充鹤”的品种。
真正好的小麦品种,永远是稀缺的——这是“二八定律”社会原理决定的。你像你家亲戚朋友再多,真正在你需要帮助时“真心帮你”的人,永远是少数。
这个世界,不是谁“叫唤的响”就是好品种(真正的好品种,用得着在酒店里“嗷嗷乱叫”吗)——如果“叫唤”决定好坏,那将满大街的驴子。
一个真正好的小麦品种,必须同时具备7个特点而“七合一”,缺一不可:
小麦品种的根系发达,是抗旱又抗冻的前提条件,也是同样肥水条件下,至少比地邻一亩增产几百斤的关键。
下面两个图片,一个来自石家庄市农科院,一个来自洛阳市农科院,小麦根系入土2.5米至3米多,能不抗旱吗?能不比地邻增产吗?!
审定的千粒重越高,大概率是根系更加发达的。以国审千粒重44克以上,省审千粒重45克以上为一个基本条件。
因为“旱寒是一家”,抗旱的品种未必抗冻,抗冻的品种未必抗旱,只有既抗旱又抗冻,才是真正的好品种——你在自家的地头一个品种播种一行,完全不浇水不施肥,只选择其中表现最好的一个,不好吗?!
一定要记住:只有经过对比才是最科学的。不要轻信“卖种子的”忽悠,强调抗冻的可能不抗旱,强调抗旱的可能不抗冻,敢于承诺“抗旱又抗冻”才是真正好品种的第二个条件。
如果小麦品种根茎腐烂了,你喷什么药管用?!你再矮的秸秆也会倒伏啊(就算不倒伏,矮秆小麦品种根茎腐烂严重,能不减产吗)。
因此,一定要在5月中旬对比小麦品种的田间枯白穗,在6月份到播种前对比小麦籽粒色泽和千粒重。
一个“二选一”的话题,可能会考验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抗赤霉病与抗根茎腐烂病害,你会选择哪一个?!
如下图,仅仅一个小麦条锈病的减产威胁就是25%—40%。
那么,小麦品种审定公告中对条锈病、叶锈病的抗性鉴定,你注意了吗?!
很多人都明白了玉米的抗锈重要性,为什么不重视小麦的抗锈能力呢?!
小麦品种不抗干热风,产量是一场空。
因为,小麦产量的80%以上来自灌浆期的光合作用,抵御干热风的能力十分重要。
请注意:
1)品种不能晚熟也不要早熟,以和当地大多数品种成熟期一致的中熟品种为佳。
2)旗叶直立上挑,警惕旗叶“披头散发”的品种。
在小麦所有的抗性中间,抗倒能力是级别最低的一个要求。
首先,小麦品种的抗倒能力取决于3点而“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根系发达(抗旱又抗冻)+抗根茎腐烂(根茎腐烂病害的发生,一切都是“前功尽弃”)+秸秆韧性好(秸秆不软,秸秆不“硬而脆”)。
当然,同时具备以上3点的品种不多,那就重视前两个方面优势——因为,小麦的茎秆质量,可以每亩2元之内就可以轻松搞定(最常规的控旺剂即可)。
很多人的愚蠢在于:宁可“三遍药”花费几十元,宁可喷施防治根茎腐烂病害的开支极大,却不注意换成“顶多2遍药,开支降低几倍”的科学做法。
如果前面的几条“过关”,但是,小麦籽粒黑、籽粒小(千粒重低且审定的千粒重低),你一定警惕了:那是灌浆不好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当前一些所谓的【矮秆大穗】小麦品种(就像“武大郎娶了潘金莲”的伪科学),籽粒发黑是根腐造成的真菌污染,往往根茎腐烂严重。
来源:北方农村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