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树危机!如何有效防治柿绵蚧?专家教你!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1 06:58 2

摘要:柿树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然而,柿树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柿绵蚧已严重影响柿树的生长及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柿绵蚧以若虫和雌成虫为主,通过吸食柿树的汁液导致柿树果实提前脱落、枝条枯死,甚至影响柿树的整体健康。

柿树危机!如何有效防治柿绵蚧?专家教你!

郭春丽

柿树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然而,柿树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柿绵蚧已严重影响柿树的生长及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柿绵蚧以若虫和雌成虫为主,通过吸食柿树的汁液导致柿树果实提前脱落、枝条枯死,甚至影响柿树的整体健康。

1 柿绵蚧的发生规律

1.1 形态特征

柿绵蚧的形态特征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具备典型的同翅目昆虫特征。雌成虫椭圆形,体长约 1.5 mm,宽约 1 mm,紫红色,背部覆盖着圆锥状刺毛,腹部边缘有细长的白色拉丝状毛。成熟时雌虫被包裹在白色的毛毡状蜡囊中,蜡囊呈椭圆形,颜色与虫体鲜明对比,显现出紫红色体背与白色蜡囊,具备较高的识别度。雄成虫体长约1.2 mm,翅展达到 2 mm,呈紫红色,翅膀半透明,腹部末端有一根小刺及一对长蜡丝,整体形态更为纤细 。卵,椭圆形,紫红色,长度约 0.3~0.4 mm,表面附有一层白色蜡粉。若虫体型较小,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外壳紫红色,体侧分布有不规则长度的刺状突起,越冬若虫的体长约 0.5 mm,体色较深。

1.2 发生周期

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柿绵蚧在柿树上的发生有所不同。以山东地区为例,柿绵蚧一年发生 4 代,而在广西等气候温暖的地区则可发生5~6 代。柿绵蚧的越冬主要以初龄若虫在树干、枝条裂缝和残留柿蒂上完成,翌年 4 月中下旬,越冬若虫开始爬到柿树的嫩芽、新梢和叶片背面,吸食柿树汁液,导致果实和叶片出现黑斑等症状,并逐渐固定下来危害柿树。随着气温升高,若虫经过分化,形成雌雄两性。

5 月中旬,雌虫逐渐在体背形成卵囊,开始大量产卵,卵囊为白色毛毡状。每代的若虫孵化盛期分别集中在 6 月、7 月、8 月和 9 月的中旬,每一代的发生时间不完全同步,导致世代间重叠较为严重。前两代若虫主要危害柿叶及 1~2 年生的新枝,后两代主要危害柿果,果实受害处通常靠近柿蒂,形成凹陷并逐渐变软,进而导致柿果提前脱落,严重影响柿产量和品质。第三代若虫危害最为严重,此时果实即将成熟,柿绵蚧的大量繁殖对产量造成极大威胁。

2 柿绵蚧的危害特点

2.1 对果实的危害

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柿果的汁液,导致初期果实表面出现黄绿色小斑点,柿果在不同发育阶段均可能受到柿绵蚧的侵害,幼果阶段受害会导致果实发育不良,果实畸形;在成熟果阶段,柿绵蚧的危害会导致果实表面出现较为明显的黑斑,影响果实的商品价值。在大面积种植柿树的地区,尤其是在防治不力的情况下,受害率可在 80%以上,严重威胁柿树种植的经济效益(图 1)。

图1 柿绵蚧危害果实的症状

2.2 对枝条与叶片的危害

若虫和雌成虫通过吸食枝条和叶片的汁液,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受害枝条的表面会出现黑色斑点,这些斑点随着虫害的加重逐渐扩展,严重时可导致枝条干枯甚至整个枝条死亡。特别是在新生枝条上,柿绵蚧的危害会阻碍枝条的正常发育,削弱其木质化进程,从而影响次年柿树的整体生长和结果能力 。

叶片受害后形成不规则的黑斑,叶片脉络受损后会呈现扭曲畸形,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幅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大面积落叶。叶片提前脱落不仅削弱了柿树的光合作用能力,影响树体积累营养,导致柿树的抗病性下降。在柿树生长旺季,叶片的大量脱落会使树势明显衰弱,直接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在管理不善的果园中,往往表现为病害迅速蔓延,导致整片柿园的树势衰弱(图 2)。

图2 柿绵蚧危害叶片的症状

3 柿绵蚧的综合防治技术

3.1 清园与物理防治措施

通过合理的园区管理可以有效减少虫害基数,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在秋冬季节,结合冬季修剪,将受害严重的枝条剪除并带出园外集中烧毁,能减少虫卵和幼虫的越冬场所,有效降低翌年春季虫害的发生概率。对树干和枝条进行刮皮处理,可以清除隐藏在树皮缝隙中的若虫,特别是在枝干粗皮裂缝处,通过这种物理手段可以直接减少虫体数量。冬季树干涂白也是常用的防治方法之一,通过使用石灰、硫黄等成分的混合物涂白树干,既能减少越冬若虫的活动,还能防止其他病虫害的传播。清园工作中还应注重园区卫生,及时清除地表的杂草和落果,避免这些杂物为柿绵蚧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物理防治措施强调对柿园生态环境的优化,通过减少病虫害繁殖场所和降低虫体基数,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这种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具有环保、高效的特点,是现代果园综合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显著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频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2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措施在虫害高峰期能够有效降低其危害,需要抓住越冬若虫出蛰和若虫孵化期进行药剂处理,这是确保防治效果的关键。在柿树发芽前,通常使用 5°Bé 石硫合剂或 5%的柴油乳剂进行全园喷洒,药剂覆盖应均匀,可以达到杀灭树干、枝条裂缝中越冬若虫的效果。萌芽前喷施石硫合剂,防治效果可在 85%以上,能有效减少越冬虫源的数量,从而减少春季的虫害发生。

在越冬若虫出蛰后、尚未形成蜡壳之前,是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机,使用 40%速扑杀乳油 1500 倍液或25%乙酰甲胺磷(图 3)1000 倍液喷洒,这些药剂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够深入叶片背面和枝条缝隙,确保将虫体彻底杀死,特别适用于早期防治。对于重灾区,在虫害高发期使用毒死蜱等内吸性药剂,这类药剂能通过植物体内传导,防效持久。喷雾时要周到均匀,全树都能均匀受药,应避免在花后期喷雾,以免引起药害,使用时间以开花前为宜,使用浓度不能随意加大,以 1200~1500 倍液为宜,否则会引起药害。可选用 48%毒死蜱乳油 1000 倍液,或 5% 啶虫脒乳油 1000 倍液 ,或 20% 甲氰菊酯乳油 1200~1500 倍液,蜡壳形成后可喷 800~1000 倍蜡蚧灵溶液,喷药时要均匀周到,沐浴式喷雾效果最好,能灭杀吸附在枝叶上的介壳虫。

图3 乙酰甲胺磷

在整个防治过程中,需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类药剂,以防产生抗药性。特别是在天敌活动的高峰期,应谨慎使用广谱杀虫剂,避免对天敌如黑缘红瓢虫、红点唇瓢虫等有益昆虫的伤害。结合实际虫情和气候条件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药剂,能够有效减少柿绵蚧对柿树的危害,确保产量和果实品质的稳定性。

3.3 采用新技术防治

3.3.1 昆虫性诱剂 通过在果园中设置性诱剂,模拟雌虫的性信息素来吸引雄虫,从而降低柿绵蚧的繁殖能力。这种方法对环境无害,且能有效减少害虫种群密度。

3.3.2 远程感应技术和智能监测设备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防治系统,利用远程感应技术和智能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果园中的温湿度、虫害发生情况等数据,结合智能算法对虫害风险进行预测,并指导果农精准施药。这种智能化管理技术能够避免过量施药或错过最佳防治时间点,从而提高防治效果并降低农药使用量。

3.3.3 无人机喷洒技术 无人机可以通过编程实现精准、均匀地喷洒农药,特别是在果园面积较大、地形复杂的情况下,无人机喷洒能够覆盖到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在同等面积的果园中,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效率是传统人工喷洒的 3倍,同时还能减少农药的浪费,进一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4 结 论

柿绵蚧的危害对柿树的生长、果实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合理制定综合防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清园和物理防治措施能有效减少越冬虫源,化学防治措施在关键阶段可以迅速降低虫口密度,而新型防治技术为长期控制虫害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些防治手段相互补充,形成以生态防治为主导的综合防控体系,不仅可以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频率,还能维护果园生态平衡。未来,在实践中应进一步优化这些防治策略,推动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确保柿树种植业的稳定发展。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