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张 奎:日暮珠玑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07:41 3

摘要:公元前323年,占尽江浙富庶之地的古越国被楚国所灭,古越人开始颠沛流离的南下逃亡,一百年后,强秦吞楚,引发更大规模的越人南迁,复仇心切的古越人如星星之火,建立起广东南越、福建闽越、广西百越政权。直至汉武帝刘彻横空出世,铁帚天下,岭南边地最终纳入中原版图。

日暮珠玑巷

文 | 张 奎

1

仿佛总会在脑海里凸显出一幅风声大作、悲怆流离、哀号遍野的浓重油画。

春夏之交,从赣东北一路向南,奔赴岭南韶关。

记不清已是第几次逼视梅关。

这是一条从历史深处蜿蜒而来,连接赣江、浈水,贯通中原与海洋的曾经人流不息的嶙峋古道。

2

公元前323年,占尽江浙富庶之地的古越国被楚国所灭,古越人开始颠沛流离的南下逃亡,一百年后,强秦吞楚,引发更大规模的越人南迁,复仇心切的古越人如星星之火,建立起广东南越、福建闽越、广西百越政权。直至汉武帝刘彻横空出世,铁帚天下,岭南边地最终纳入中原版图。

唐开元年间,韶州曲江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梅关孔道,曾经充满期待:“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库府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正像张九龄向往的那样,大庾岭一经开通,梅岭道上便是一片繁忙。“庾岭,两广往来襟喉,诸夷朝贡,亦于焉取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去冬,我行走大余县南安嘉佑寺下东山大码头,尽管今天,章水不再像当年水量充沛、舟船如蚁,但留下的关于大码头的史记、轶事、名人踪迹与诗词,让人追想的空间很巨大。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战火四起,其后靖康之乱,高宗南渡,偏安江南。这一时期,粤北岭南,这片远离战火与涂炭的避风港,演绎出有史以来最为悲壮与澎湃的南迁图。梅关道上从未停歇过旅人的脚步,人们或避灾祸、或逃战火、或行商贸、或讨生计、或迁官往来、士子赶考延绵不绝、接踵摩肩。到元明清时,距大庾岭五华里之遥,广野沃土的弹丸之地沙水岸头,竟云集了十万商贾官吏、军旅士人、流民迁客,一时间,小小的珠玑巷酒肆林立、客栈遍布、车粼马啸、声色鼎沸。

可以想象,当惊魂不定、衣衫褴褛、蓬头跣足的人们溯赣江而上,经过长途跋涉,跨越梅关,进入粤北红岗翠岭,见到眼前的平畴阔野、静谧景象,会获得怎样的惊喜和安慰。而珠玑巷正是因了她的天时地利,成为安歇流离之苦最理想的梦里他乡。

3

距南韶公路不远,今天的珠玑巷琉璃为瓦、青石作墙。河卵石铺就,全长1500余米古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巷内古楼、古塔、古桥、古榕、祠堂遍布,湖水、池塘、小河点缀或穿流其间。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唐敬宗时,当地居民张昌一家七代同堂,和谐相敬、生气勃勃,朝庭感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其后为避敬宗讳,更名珠玑巷。还有一说,南宋年间,为避元军兵锋,由河南开封祥符南奔而来的大批流民,聚集于此,将老家祥符珠玑巷名,移植于这片陌生的南荒僻地,以解乡愁。

珠玑巷里,有一座古塔,三点五米高的塔身全部用青石砌成。围绕着这座古塔,流传着一个令人感叹的故事。南宋咸淳年间,度宗之妃胡氏为贾似道陷害逐出宫庭,流落江湖,飘蓬钱塘江畔,被商人黄贮万搭救,带回珠玑纳为妾。不久,因家仆告发,朝庭频繁派兵追剿。深感不安与愧疚的胡妃,为使百姓免遭连累,以身投井自尽。因胡妃引发的这场变故,造成珠玑巷连同周围数十里动荡不安,更加上人口大规模增长,无法获得基本生存资料的百姓,纷纷弃家再迁,向珠江三角洲流域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滚滚南下的中原流民,从曾经接纳了他们,又给了他们安定生活的珠玑巷出发,扶老携幼,涉水跋山,以探险者的坚韧,奔向更加广袤、更加冒险、更加不可预知的未来,南粤文明与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真正掀开了它沉重的大幕。

4

“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穿行在“广东第一巷”中,几乎所有流散在珠江三角洲,甚至从珠江三角洲迎着腥咸的海风,远涉重洋的姓氏,都能找到自己的源头,据中山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记载,千百年来,在珠玑巷驻足和漂流过的姓氏183姓、800余族。而今,这纷杂的姓氏枝繁叶茂,繁衍子孙已近八千万,不管他们走到哪里,总会魂牵梦绕地回望这片庇护过他们先辈的出发地。

在珠玑巷曾氏宗祠,我遇见来自番禺的曾仲达,每年曾老先生都会领着儿孙来这里燃香敬祖,神情庄重,一派肃穆。在广府人心目中,珠玑巷便是自己“七百年前桑梓乡”、“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半个下午,不仅曾氏宗祠,其它宗祠同样有不少像曾老先生这样的家族,专程或途径古巷祭祖敬香,古巷深处烟火缭绕、鞭炮脆响此起彼伏。

5

今年春节,我到东莞探访过茶山南社,整个村落以民居、祠堂、店铺、家庙、幽塘、古榕构成,其规模宏大、雕龙画栋,宛若南粤水乡。南社,正是南宋末年,始祖原为浙江会稽谢氏从南雄迁来之后开始兴盛。而谢氏一族,在东晋时,出过以八万士卒击败秦军八十万大军,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谢安,和同样生活在东晋年间,开创了山水诗先河的谢灵运家族。谢氏迁入南社其后的八百多年,瓜瓞延绵、才俊辈出,在南粤古地播撒的灵动气韵至今不散。

江门市棠下镇良溪古村(旧称“蓢底”),数百年来,聚居在这一带的百姓流传着一句俚语:“唔使问阿贵”,大意是“小事自己解决,不要大事小情都去叨挠罗贵”,这里的阿贵便是罗贵。1131年,为避胡妃事变引发的官兵血洗,廪生罗贵挺身而出,率领珠玑巷36姓97户,插竹为筏,一路艰辛,共赴危难,历时两个多月,抵达冈州(今广东新会),开基蓢底,流派四方,续写了珠玑巷人再一次有组织、有共识、有规模南迁历史。

如今,群山环抱、古风犹存的良溪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后珠玑巷”,成为后人感念罗贵恩德、寻根问祖、光照未来的精神栖所。

自秦汉起,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移民南徙从未间断,自两宋时代趋于频繁,明清两代,仍有北方移民大批迁入。他们大多经鄱阳湖、溯赣江、越梅关进入岭南,随后如水银泻地,草木滋长,覆盖了整个阳光炽热的辽阔南方、丛林海岛、西方海外。经历战乱、流离、洗礼与重生的中原文化在南疆找到了适合生长壮大、根深叶茂的土壤,从高堂讲经、学在官府演变成为求安宁、寻出路、开疆拓土,以图勤耕雨读、安居乐业的生存哲学。

6

“曾是先人此结茅,分来东阁老梅梢。自从南渡衣冠尽,零落春泥旧燕巢。”从清代珠玑巷后人何让的这一声喟叹,我可以触摸到当年寻根问祖的何让,踟蹰在珠玑巷渐行渐远的繁华里些许的失落和复杂的心境。

此时,夕阳血红。

我相信对于艰苦跋涉的旅人,日暮乡关是一种真切的温暖。

2025.4.17

张奎 ,上饶、韶关两地居住,柱杖行走、自由写者。

来源:干爽的高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