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诗仙之路(10)||第一章·砥砺蜀中·718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08:30 2

摘要:民间传言,李白在此时就拜赵蕤为师了。赵蕤甚是喜爱李白,想把他培养成文武全才,对其要求十分严厉,还专为李白“私人制订”了“量身打造”计划,精心编写了个性化教材《三字经》:

传记·诗仙之路(10)||第一章·砥砺蜀中·718年

718年,开元六年

正月,朝廷下令禁止使用恶钱——唐朝假币,质量低劣,重量不足。朝廷收集恶钱,统一铸造,再行流通,实现买卖公平,增强朝廷公信度。

十二月,宋璟请以李邕、郑勉分别为渝州、硖州刺史,玄宗接受宋璟请求,推进用人制度改革。

一系列改革,大唐迈向开元盛世,步子更加坚实。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

李白十八岁,仍隐居在大匡山潜心读书,习剑、访道一样都不怠慢。

民间传言,李白在此时就拜赵蕤为师了。赵蕤甚是喜爱李白,想把他培养成文武全才,对其要求十分严厉,还专为李白“私人制订”了“量身打造”计划,精心编写了个性化教材《三字经》:

要文武,须刻苦;夜攻读,闻鸡舞。亦练拳,亦读书;亦舞剑,亦诗赋。文安民,武制殊;匡正义,扶弱奴。

这个极具个性化教材的核心是: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匡正扶弱,济世安民。赵老师自己没有应征入朝为官,就把希望寄托在李白身上,对李白的期望值特高,要求十分严苛。

李白十分体谅赵老师的良苦用心,就把《三字经》抄写在大明寺的墙壁上,每天默诵,深入体会其精神要义,慢慢悟得了“文安民,武制殊”的深刻涵义,更加坚定了他习文练武、拯济天下的决心。

从此,李白的人生目标更加明晰,自我期许更加高远。

赵蕤白天教他读书,早晚教他习剑,穷其所有,尽心传授。李白格外用心,闻鸡起舞,三更灯火五更鸡。如此修炼不辍,学养精进,剑法娴熟。在匡山密林中,他能飞剑斩獐杀鹿,跃身擒鸟捕兔。

赵蕤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一天,赵蕤对李白说:“古人云:‘文安邦,武定国’,你的剑术已达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习武重在武德,强身健体,要以义侠为范,匡扶正义,切莫仗势欺人。今后,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能轻易以剑示人、以武犯人,伤及无辜,祸害贫弱。”

从此,李白习剑更加勤奋,每有心得,就记录下来。久而久之,积累越多,感悟越丰。随后,将自己的感悟所得,加以整理,竟写成了一套自编的独家剑谱,震惊远近。可惜,年久失传。

后来,传说不时有人在大匡山一带的洞穴转悠,从未停止寻找李白的这本剑谱。

李白剑术精进,“往来旁郡”。游学问道,未敢稍息。寻访中,逐步接受道教的浸淫、濡染,对道的了解日深、向往日强。临览文化胜地,增长见识,拓展视野,磨炼意志,修为日丰。

李白家乡居于蜀中西北,地理位置虽然偏僻,却已是道教繁盛之地。向道从道,蔚然成风。很多外地从道者慕名而来,在此长年修炼。一时,道风更盛,名播遐迩。

大匡山处于龙门山脉边缘,背后群山如障。邻近的太华山、窦圌山、紫云山等诸峰道观,都是李白的常去之处。

太华山与大匡山属同一山脉,从大匡山隐居处西北而上,登攀十余里就到了太华观。相传,观中有一眼仙井,为哪吒师傅太乙真人所掘。这眼井还有个机关,只有心境无为的人才能找到开关。赵蕤还未正式收李白为徒前,想去一探究竟。井的神奇魅力自然也吸引了李白,他一直在找机会前去寻访。

这天,赵蕤准备寻访太华观。他先烧了水,净了身,一切收拾妥当才出发。赵蕤翻山越岭,到了太华观,刚好是半夜子时。他打开玉井机关,俯身一看,只见水中冒着一团蒲花,蒲花越冒越大,越冒越高,眨眼间就不见了。这时,井中出现了一张玉桌,桌上慢慢显出四句诗来:

太白金星坠青莲,大唐翰林酒中仙。文苑一代诗中杰,名垂华夏万古传。

赵蕤看完,不觉一惊。方知这李白原本是太白金星下凡,自带仙气,是大唐的文魁诗杰。赵蕤想,此乃天意,不可违抗。他急忙返回大匡山,当即收李白为徒。

这是李白拜赵蕤为师的民间版本。李白实际的拜师地是百里之外的梓州。

赵蕤是否游过太华观,这是传说,无史料确证。李白的确“到此一游”,游兴浓处,诗意如泉,作《太华观》:

石磴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人家。道童对月闲吹笛,仙子乘云远驾车。怪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曾闻玉井今何在?会见蓬莱十丈花。

显然,李白不辞辛劳攀山寻访,也是奔着这玉井的神奇而来。

同戴天山道士的修道之处一样,太华观隐于高山之巅的白云深处,险峻难攀,自不待言。没有登攀层层石阶的艰辛,就领略不到道家身处胜景绝峰仙居生活之妙。

李白特别留心那口神奇的水井。显然,他有些失望,他没有亲眼见到水井的神奇之处。但道教胜境,非同一般。他仍目有所阅,心有所得。月下深山,笛声悠扬,仙子乘云而去,引得李白生出无限遐想。结果,李白此次访仙,依然不遇。

虽然未遇道士仙家,却阻挡不了李白寻访高道、接近仙人的脚步。李白又去寻访一位雍姓高道,回到隐居处,作《寻雍尊师隐居》: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山中蜿蜒而上的古道,把李白引向远离世嚣人烟的道家生活之境。面对经历一番艰难攀登才得览的绝俗境地,李白不由得生出感叹:山中岁月,竟让人忘记流年。寻访高士之路固然艰辛异常,却让人心心念念、流连忘返。枝上花暖,白鹤高眠。李白想起这些道教典故,心有置身高妙道境之感。

这一次,李白寻访的道家身居峰巅。峰巅之高,刺破云天。他要寻访的雍姓大师是一位得道的高人。这位高人,一样是居无定所,来无踪,去无影。这次寻访是否如愿,无法确定。李白只是说:“独自下寒烟。”李白十分落寞地下得山来,在孤独惆怅中结束了这次期望值颇高的艰难寻访。身后山中,不时传来有人说话的声音,断断续续,隐隐约约,仿佛在深山的更深之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一刻,李白同样体验到了王维笔下的妙景。

道是神秘的,有一股巨大的引力。可是,李白多次拜访不遇,反倒愈加激发了他更为强烈的寻访之欲。

窦圌山坐落在涪江上游东岸,现江油市武都镇北。此山素以峻险奇秀名闻遐迩。因地质运动,风蚀雨溶,形成了三座并列的石山,笔直矗立,挺拔耸翠。山形似刀砍斧削,山势直插云天。三峰之间,仅铁索钩连,更添“圌岭飞渡”这一奇观,被誉为“华夏一绝”。

若是晴天,站在大匡山的隐居处,远远地便能望见窦圌山的峥嵘凌厉之姿。窦圌山亦是道教旺所。李白神往已久,他不想错过这个抬头可见、心向往之的好去处。

李白登窦圌山,民间不仅有传说,而且还传得神乎其神。

三月三,朝圌山。正是阳春三月,日暖花开,春意盎然。李白邀约了好友张山、王武一同去爬窦圌山。三人一路,有说有笑,自是欢欢喜喜,溢于言表。

仰望窦圌山,轻烟袅袅,影移峰秀,径深林幽。气朗云轻,百鸟欢鸣,叫人心旷神怡。三人赏景爬山两不误。正在兴头,一群山羊从山下疾奔而来。三人立刻让在一边,待山羊过后,张山突然说:“我刚巧得一上联,你们若对出下联,中午我做东。”李白、王武连连称好。张山故作高深,不紧不慢地说:“山羊上山山撞山羊角。”

李白听了,顺口就说:“我还以为是绝对呢?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这不就对上了?”

“妙,天衣无缝,张山,你已经输了。”王武随声附和。

张山狡黠一笑:“我后面还有两字‘咩咩’。”

“那我就再加两个字‘呼呼’。”

张山只好认输。三人说说笑笑,继续登山。突然,一只蝙蝠“扑哧”一声从山崖的缝隙飞出,像是要袭击他们。张山胆小,急忙躲闪,结果头碰上崖石,竟鼻流鲜血。李白、王武忙捡起山石打蝙蝠。蝙蝠早飞没了踪影。止住鼻血,三人接着往上爬。他们翻过“绝命关”,攀上“飞仙崖”。眼界一下子豁然开阔,景象万千,美不胜收。只见云岩寺以三座孤峰为屏障,东旁悬崖绝壁,西邻苍峰林立,临岩负山,极有气势。他们步入山门,跑马观花,游过文武、天王、大雄诸殿,缓步穿过一线天,经春台,登上西峰。清风拂来,烟波弥漫,三人顿生飘然若仙之感。俯瞰来路,苍翠无边,良田棋布,江河如带,群峰著锦,何异天上人间。王武旁若无人一般,放声大叹:“天下无双景。”

李白立刻接口道:“人间第一峰。”

三人从没亲历过这般仙景,兴奋无比。李白道:“没有佳作,何酬名山?我们不妨连句接龙抒怀。”张山、王武立刻赞同。刚才被蝙蝠吓得碰出鼻血的张山摸着还隐隐发痛的鼻子道:“蝙蝠忽凌空,我鼻冒鲜红。”

王武接道:“投石着弹打,峻岭吾称雄。”

“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李白随即高声诵道。

张山、王武的诗句随风而去,很快就被人们淡忘了。只有李白的吟句留了下来,成为千古绝唱,至今还刻在窦圌山上。

大匡山附近的“漫游资源”毕竟有限,李白把目光投向了相邻县邑。他“仙游”的脚步越走越远。

窦圌山脚下,是冲出万山围困、千转百回的涪江。溯流而上,几十里外,便是著名的三国故地江油关。江油是李白家所在昌隆的临县。县尉颇为好道,李白早有耳闻。再加上那里的风云历史、雄关故迹,自然纳入了李白的寻访之列。江油县尉也早问民间传言,李白隐居匡庐,是个青年才俊,诗文了得不说,还特别喜好仙道,寻访不止,颇有心得。

这天,李白一到县衙,只见县尉正在厅里悠哉乐哉地诵读道经。李白自报家门,县尉立刻邀他上座。宾主寒暄,谈诗论道,很是投缘。他们仿佛早就预定好了面晤的主题和情节,此刻见面,只是在这里正式演练了一遍。

李白见县尉果如传说所言,随即诗兴大发,大笔一挥,留下这首《赠江油尉》:

岚光深院里,傍砌水冷冷。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日斜孤吏过,帘卷乱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

县尉负责一县治安,眼下却民间太平、清闲无事,读着道经打发时间,真可谓无为而治。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的治世境界。字里行间,不止流淌着泠泠的清泉,还有李白极为羡慕的那一份香烟袅袅、泉流如琴的清静之境。

县尉读罢李白专为他写的诗,十分高兴,欣然拿出江油关特有山货款待李白。

后来,宋代大书法家米元章专门书写了李白这首《赠江油尉》刻在石碑上,此碑现在还存于江油李白纪念馆。

这以后,北川的禹穴,远在剑阁的三国故地、险隘剑门关、古蜀栈道,以及梓潼的翠云廊等地相继留下了李白的“仙游”足迹。大禹治水的勇毅无私,蚕丛鱼凫古国往事的渺茫难觅,五丁开山传说的奇幻诱人,鸟道的奇险无凭,悬崖栈道于绝壁处的相互勾连,青泥岭小道的盘曲难行,三国群雄的斗智斗勇……面对绝境,欣闻传奇,李白当时未留下诗篇,却磨练了他的情志,增强了他对自然鬼斧神工的无限敬畏,对艰难莫测的世事有了亲身体验,为他后来写《剑阁赋》《蜀道难》《送友人入蜀》等不朽诗篇积累了第一手素材。

在大匡山的学习慢慢显出局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往来旁郡”的目的不止是为了走得更远、赏鲜猎奇。李白觉得,不断学习新知、增强治世本领才是他眼前的第一要务。李白把目光投向远在梓州的赵蕤。

梓州距清廉李白家二百里地。沿着不远处的清溪顺流而下,一日即可抵达。

赵蕤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字太宾,号东岩子,梓州盐亭人(今四川盐亭),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这一年,李白深怀赵老师传给他的治世之策信心满满地应诏入京。

赵蕤是当时著名的道家高士和纵横家,享有“读百家书,博于韬略,长于经世”之誉。赵蕤自幼好帝王之学,“博学韬衿,长于经世”“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名震朝野。开元盛世大融合、大统一、大团结,没有战国时期那种大分裂、大动乱、大辩论的政治环境,他研究的纵横术也排不上用场。赵蕤视功名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采取了“夫妇隐操,不应辟召”的处世策略。唐玄宗多次征召,他都辞而不就,一直过着隐居生活。

赵蕤隐居于梓州城外的长平山安昌岩。此岩有个天然洞穴,环境十分恶劣。当年,三十多岁的赵蕤携妻子穴居此洞,历时四年多,716年,他完成了一部与《资治通鉴》齐名的惊世骇俗之作《长短经》。后来,人们就称此洞为“赵岩洞”。

《长短经》又叫《反经》,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和阴阳家等众多思想之大成,以谋略为经、历史为纬,黑白杂糅。书中记述了国家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四个方面内容,又以权谋政治和知人善任为核心。这是一部横空出世的谋略全书,高妙完美,天人合一,振聋发聩,警世惩恶。其核心是儒家思想,中心旨意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针对“时弊”立论,对“家天下”的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了大胆批评。赵蕤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用今人话说,就是“天下为公”。此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鲜明的人民性和值得肯定的进步性。这种思想对君主世袭制和忠君思想构成了致命威胁。统治者既爱又恨。一方面,不无恶意地称其为《反经》,一方面又将它奉为“安邦治国的大典”,采取了“用来不说”“密而不宣”的应对之策,对外极力封杀,担心被野心家利用。他们借得此书,以古为镜,慎察既往,以戒为失,时时警示其治国理政。帝国之君不但不追究赵蕤,反而数次征召他入朝为官,试图许以高官厚禄、为我所用。赵蕤坚持不从,世人誉之“征君”。

赵蕤写成传世奇书《长短经》,消息传到匡山,李白异常兴奋。他想尽快学得其中精髓,将来辅国治世。《四川总志》说,李白约在十七到二十岁之间,不辞辛劳,前往梓州“造庐以请”,拜赵蕤为师。《彰明遗事》也说,李白“从(赵蕤)学岁余”。

李白打算师从赵蕤,李客听后甚是惊喜,距重光门楣又进了一步,当即表示全力支持。

陇西院东南边,廉水与清溪在那里交汇。李白由此乘船,顺流而下,一日即达梓州。

《长短经》是李白学习的一本民间政治教科书,是一本刚刚横空出世的真正的“奇书”。

在梓州长平山的安昌岩,李白说明来意,拜赵蕤为师,赵蕤晓其心志,读其诗文,欣然收李白为徒。

赵蕤见李白求知心切,用心特诚,用功特勤,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文韬武略、治国之术悉数授予李白。赵老师悉心指导,李白心领神会,很快便掌握精要。他以史为鉴,树立英雄典范,学习经世之策、王霸之术。如此潜心学习一年多点,深刻影响了李白的个性气质、思想形成、人生道路的方向选择、目标设置、路径确立,还有伴他一生的诗歌创作风格。

不止这些,李白还接受了赵蕤的道家思想、纵横之风和任侠之气。《蜀中广记》说:“赵蕤盐亭人,好学不仕,隐于梓州长平山,玄宗屡征不就,李白尝就学焉。”《广兴记》又说:“蕤笃学不仕,与白为布衣之交。”《四川通志》有载:“濯笔溪在潼州西一里,古代李白访蕤习书于此。”后来,益州长史苏颋在《荐西蜀人才疏》中写道:“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师徒二人同时被苏长史誉为“蜀中二杰”。苏颋将此文上呈到玄宗手里,玄宗随即下旨,征召赵蕤入京为官。赵蕤不给皇帝面子,推借故不就,“赵征君”由此得名。李白太过年轻,诗名不著,影响不大,没有引起玄宗的注意。出蜀后,李白知晓此事,顺应习俗,也尊师为“赵征君”。

再后来,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述道:

又昔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以有道,并不起。此则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

赵蕤号“东岩子”,果真如此的话,李白所述的这段经历当发生在他求学期间。所谓“岷山之阳”是一个较大范围的地理区域,就像他说自己“自峨眉而来”一样。如果他对蜀地之外的人说清廉、匡山之类的小地名,外地人肯定不知,说了也等于没说。

这里有两个疑点:一是“数年”与“从学岁余”相矛盾。二是“不迹城市”与安昌岩处在梓州城边的实际情况不符。“东岩子”应是李白在大匡山读书、习剑、隐居期间的一个同伴。李白在这段文字中也没说东岩子与他是师徒关系,这不太符合李白率直坦白的行文风格。不止于此,别处写赵老师的诗文,也不见“东岩子”的影迹。

“东岩子”这个称呼的得来或与其隐居栖身之地的位置有关。既然是“东岩”,当然在山之阳。会不会是“岷山之阳”呢?“东岩子”也更像是对一个修道者的日常口头称谓。源于他常年隐栖于东岩,便习惯性地呼作“东岩子”。如此称呼,更见二人平素关系甚好,叫来亲切随意。

李白与“东岩子”养奇禽异鸟数以千计,训练得只需招呼一声,这些鸟就会飞到他们的手掌上啄食,一点也不惧怕招呼它们的人。这事传到太守那里,太守颇感惊奇,就亲自到他们结巢成庐的地方察看实情。太守看过之后,对他们说,打算举荐他俩参加有道科考试。结果,他和“东岩子”都没答应。这时,李白自觉羽翼未丰,婉言谢绝了太守主动举荐的好意。

李白与“东岩子”一起隐居养鸟,专注于高尚的情操修炼,竟然忘却了尘世的尔虞我诈,对李白的影响深及骨髓、远及一生。

李白师从赵蕤,亦师亦友,感情真挚深厚。赵蕤对李白施加了多方面影响,大到安帮治国之道、纵横谋略之学,小至任侠之气、隐者之风。尤其他“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政治抱负,更是深得赵氏理论的精髓。李白由此萌生了心怀四方、仗剑去国、书剑许明时的用世理想,且笃定地执守、不懈地追求了一生。

后来,李白多次忆及赵蕤。二十六岁时,李白写了《淮南卧病书杯寄蜀中赵征君蕤》这首诗,怀念恩师,叹息自己“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的窘迫处境。此时,李白自觉芳华飞逝,仕路莫从,愧对恩师,不禁感慨连连,付诸于诗。

师从赵蕤后,李白的诗歌风格取向也随之转向。他反复练习干谒之文,表达济世之志。前者述说士子责任,力图以儒家思想用事当代。后者表达生活追求,渴望仙道出世,逍遥自在,游走尘外。

来源:品李白读唐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