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0日,演员刘涛被正式授予“妈祖文化全球推广大使”及“莆田文旅推荐官”称号,这一消息迅速引爆网络,话题#刘涛为妈祖献寿桃#登顶微博热搜,阅读量突破亿次。这一身份的授予并非偶然,而是刘涛与妈祖文化长达十余年缘分的延续。
一、从荧幕到现实:刘涛与妈祖文化的深度绑定
2025年4月20日,演员刘涛被正式授予“妈祖文化全球推广大使”及“莆田文旅推荐官”称号,这一消息迅速引爆网络,话题#刘涛为妈祖献寿桃#登顶微博热搜,阅读量突破亿次。这一身份的授予并非偶然,而是刘涛与妈祖文化长达十余年缘分的延续。
2012年,刘涛主演的电视剧《妈祖》在央视热播,最高收视率达5.137%,创下神话剧的收视纪录,并在东南亚多国引发追剧热潮。剧中,她塑造的妈祖形象慈悲智慧,既有神性的庄严,又充满人性的温情,被观众称为“最贴近原型的演绎”。更令人称道的是,刘涛为演好角色曾亲赴湄洲岛妈祖祖庙掷杯问卜,获得“神明许可”后才接下这一角色,这一细节被网友戏称为“持证上岗”。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为她今日的文化大使身份埋下伏笔。
此次在妈祖诞辰1065周年庆典上,刘涛身着素雅汉服,手捧特制寿桃,向妈祖金身行三鞠躬礼,并在雨中坚持不撑伞以表虔诚,这一画面被网友誉为“神性气质与妈祖文化的完美契合”。从荧幕形象到现实身份,刘涛的“妈祖之路”既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升华,也是传统文化借力现代传播的典型案例。
二、妈祖文化:从地方信仰到全球文明的桥梁
妈祖信仰起源于北宋时期福建莆田湄洲岛的林默娘传说。作为海上保护神,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内核跨越千年,至今仍影响着全球3亿多信众,分布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符号。
妈祖文化的全球性不仅体现在宫庙数量上,更在于其承载的价值观。北京大学陈开和教授指出,妈祖文化倡导的“仁爱和平、共同发展、开放包容”理念,与当今世界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例如,湄洲妈祖祖庙近年来推动的“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系列活动,通过巡安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将文化交流与和平愿景紧密结合。而此次刘涛的推广大使身份,则进一步将妈祖文化嵌入现代传播语境,借助明星效应打破文化壁垒。
三、明星效应与文化传播的双向赋能
刘涛担任文化大使的深层意义,在于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融合路径。从活动细节可见精心设计的传播策略:
1. 仪式感与年轻化表达
刘涛在湄洲女指导下学习非遗妆造“帆船头”(象征船型的发髻与红头绳“缆绳”),并将过程拍摄为短视频,播放量超2亿次。这种将传统仪式转化为可视化内容的方式,既保留了文化原真性,又通过新媒体触达年轻群体。
2. 文旅融合与数字化创新
活动同步推出妈祖主题文旅路线,并计划打造元宇宙祭祀空间。通过数字技术还原湄洲岛祭典场景,让全球信众得以虚拟参与,这种“科技+文化”的模式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可能。
3. 明星人设与信仰符号的互构
刘涛的公众形象——坚韧、顾家、正能量——与妈祖的“守护者”形象高度重叠。网友评论称:“涛姐的端庄气质就是妈祖‘人间代表’!”这种身份认同的建立,使文化推广不再停留于表层宣传,而是转化为情感共鸣。
四、争议与启示:文化推广的边界与责任
尽管刘涛的任命广受好评,但争议依然存在。部分网友质疑:“明星代言宗教文化是否合适?”对此需厘清两点:其一,妈祖信仰虽具宗教元素,但其核心是文化认同而非教义崇拜;其二,刘涛的推广聚焦于文化价值而非信仰传播,这与官方“文化自信”的倡导方向一致。
更深层的启示在于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刘涛若想真正推动妈祖文化“出海”,需避免短期营销,转而构建长期内容生态。例如,借鉴《妈祖》电视剧的成功经验,拍摄妈祖文化纪录片或推出多语种vlog,系统阐释其历史脉络与当代意义。此外,可联动“一带一路”倡议,借助“重走海丝路”等活动,将妈祖文化嵌入国际交流框架。
五、在变局中寻找文化锚点。
刘涛与妈祖文化的结缘,恰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对话的缩影。在价值观多元冲突的当下,妈祖文化所蕴含的“和合共生”理念,为世界提供了一种超越地域与族群的解决方案。而刘涛作为文化桥梁的角色,不仅需要明星光环,更需持续深耕文化内涵,方能使妈祖精神真正成为“人类共同价值的灯塔”。
未来,若能将妈祖文化推广与影视创作、数字技术、国际文旅深度融合,这一千年信仰或将焕发新的生机,而刘涛的使命,正是让世界看见这份“来自东方的温柔力量”。
参考文献:
本文观点综合自搜狐、网易、中华网等媒体报道。
来源:一画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