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泰山的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有一处石刻,仅刻有 “虫二” 二字。这两个字乍看之下,生涩费解,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引得无数游客在此驻足,沉思揣摩其中的含义。它便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有着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的 “虫二” 石刻。
在泰山的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有一处石刻,仅刻有 “虫二” 二字。这两个字乍看之下,生涩费解,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引得无数游客在此驻足,沉思揣摩其中的含义。它便是泰山七十二景之一,有着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的 “虫二” 石刻。
这处石刻高 60 厘米,宽 150 厘米,字径 34 厘米,由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历下才子刘廷桂楷书题镌。从外观上看,“虫二” 二字并无特别之处,然而其背后却隐藏着精妙的构思。实际上,“虫二” 是个拆字游戏,是由繁体字 “風月” 拆去边框所得。“风” 字去掉外边的框和里面的一撇,就剩下 “虫” 字;“月” 字去掉四周的边框,便成了 “二” 字。如此一来,“虫二” 所隐喻的便是 “风月无边” 之意 。
“风月无边”,寓意此处的风光美好宜人,景致没有边际。泰山,作为五岳之首,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闻名于世。当人们站在 “虫二” 石刻前,环顾四周,巍峨的山峦连绵起伏,山间云雾缭绕,清风拂面,明月高悬时的清幽之景仿佛就在眼前。石刻用如此含蓄的方式,生动地描绘出泰山风光的幽静秀美与雄浑深远,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才情。
关于 “虫二” 石刻的由来,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当年刘廷桂邀杭州友人登泰山至此,友人谈及杭州西湖的无边风月亭。刘廷桂望着泰山眼前的美景,心中觉得此处虽无无边风月之亭,却有着不逊色的风月无边之意。然而,西湖已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 “风月无边”,若他在此再题相同内容,不仅犯忌,在当时文字管控严格的清朝,还可能面临严厉处罚。于是,刘廷桂灵机一动,采用拆字法,挥毫写下 “虫二”,既表达了心中所想,又巧妙地避开了忌讳。
这一独特的石刻,后来还引发了一段文化交流的小插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群日本专家来到泰山,看到 “虫二” 二字时,满脸疑惑,反复琢磨也不得其解。直到郭沫若先生出现,以他渊博的学识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一眼便看穿了 “虫二” 背后隐藏的 “风月无边” 之意。他的解释让在场众人恍然大悟,也使得这一石刻背后的故事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其实,“虫二” 这一暗语并非仅在泰山出现。杭州西湖湖心亭也有一石碑,刻着清乾隆手书的 “虫二”。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题下这两个字,寓意 “风月无边” 。此外,还有一些传说将 “虫二” 与唐伯虎、徐渭、李白等文人联系在一起。褚人获的《坚瓠集》中记载,唐伯虎曾题妓湘英家扁云 “风月无边”,祝枝山见之曰 “此嘲汝辈为虫二也” 。张岱的《快园道古》中提到徐文长赠一妓为斋名 “虫二”,取义 “无边风月” 。甚至还有故事说李白游岳阳楼时,解开了岳阳楼三楼木壁上 “一、虫、二” 的字谜,即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这些传说虽不一定为史实,但都为 “虫二” 增添了更多的文化魅力与浪漫色彩。
泰山 “虫二” 石刻,不仅仅是一处简单的景观,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含蓄表达的体现,以隐晦的方式传递出对泰山美景的由衷赞美。同时,它彰显了中华文化中文字的精妙,通过巧妙的拆字,赋予平凡的两个字以深刻的内涵。从更深层次来看,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追求。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镶嵌在泰山这一巍峨的文化宝库之中,吸引着无数后人去探寻、去品味其中蕴含的 “风月无边” 的诗意与远方。下次当你登上泰山,看到 “虫二” 石刻时,不妨停下脚步,静静感受这份跨越时空的浪漫与智慧。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