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深切缅怀闻立荣教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1 07:55 1

摘要:我国著名的医学家、肾脏病学家、教育家,大连医科大学和遵义医科大学内科学和肾脏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闻立荣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6日11时06分在大连逝世,享年94岁。

我国著名的医学家、肾脏病学家、教育家,大连医科大学和遵义医科大学内科学和肾脏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闻立荣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6日11时06分在大连逝世,享年94岁。

闻立荣教授,从医70载,为医学事业倾尽所有,呕心沥血,晚年仍坚持在临床工作,为肾脏病领域及心血管病领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对待学生关怀备至,对待工作孜孜不倦。他无私奉献、甘为人梯、救死扶伤,兑现了一个医者对生命最初的承诺,其学问、品格和境界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与追随。闻立荣教授的逝世,是医学界的一大损失,但他为肾脏病学事业、为医学做出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大医情怀和济世风骨将永驻人间。

下文为闻立荣教授对自己生平的总结

我的祖籍为湖北浠水,1931年农历十月生于南京,高知家庭,书香门第。1937年抗战爆发,我随全家逃难到重庆歌乐山,在歌乐山这段时间和做医生的五叔全家为邻,他门前挂着“留美芝加哥大学医学博士闻亦齐”的牌子开诊所。耳濡目染了人们对医生的仰慕、敬重,做医生的愿望在我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坎坷的少年时代

1943年我考入扶轮中学,寄宿。1944年秋,贵州桐梓海军学校全国招生,我经过重重考核终被录取,全国总共录取46人,为第14届航海班。该校采用英国海军军官学校的教育制度,除国文外,数、理、化、世界地理、历史及专业课全部用英文教材,英语讲授。学校管教极为严格,生活、军纪风、仪表、礼节包括餐桌礼仪都有严格要求。每年考核,期末考试如果成绩不及格会被退学,至毕业时一般只剩一半,可谓精英教育。

1947年春,我在南京就读金陵中学高中。一年后随家迁上海,进入南洋模范中学,1950年3月在南模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暑期高中毕业,我报考医学专业,华东和东北同在一个考区,东北考区被大连大学医学院录取(当时大连医学院尚未独立),华北考区被北京大学医学院录取。东北考区先发榜,于是我到了大连。五年学习和临床实习匆匆度过。毕业前夕,学校分配念生物化学研究生。然而“文革”导致学业中止,于是我又回到医院做内科医生,终于圆了当医生的梦。

在附属医院做内科住院医生

从此,我在大医附属医院内科做了一辈子医生。一开始我在系统内科做住院医生,跟随大内科几位老主任,刘谷荪、张钜清、郭文华教授和多位上级医师章克、沈迺球、张炳南、叶绪锳、叶文丘、傅永潜、柯若仪、胡汝彬、杨孟贤医师等。在他们的指导和教诲下, 我学到了临床上的各种基本技能,养成科学有序的临床思维能力。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我领会了教学医院工作应具有的教学观念:就医生工作而言,一举一动都会有医学生在学习和模仿;就业务知识而言,不仅要善于学习而且要善于表达。这一茬住院医生,做了几年没有晋升,就赶上“文革”,取消等级制。所以,一般都是当了20年或更长时间的住院医生。其中还有一段时期自己执行医嘱,名为“医护合一”。真可谓病床前的“摸爬滚打”,“武艺”练得相当精湛、娴熟。

风雨后的阳光

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逐渐有了用武之地。我们这一辈老住院医生,在1978年以后业务上得到了启用。1981年我晋升副教授,1985年晋升教授。我和傅国华回大连较晚,在遵义待到1987年。这段时间一方面为大批人员撤离后的遵医做些恢复实力的铺垫工作,一方面又为复办后的大医初始招收的英语班撰写诊断学和内科学肾脏病的教材和授课。1987年回到大连后,任附属二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在叶绪锳教授领导下进行工作,顺利度过了和市三院未撤离前两院人员共岗工作的特殊时期。

晚年光辉

1989年起,我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项目评议组成员。1992-1996年受聘第四、五届生理病理学科评审专家组成员,全面承担肾脏专业(包括肾脏生理、肾脏病理和肾脏内科)申请项目复审,深感责任重大、如履薄冰。在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分子生物学等基础方面下些苦功学习,总算对国内肾脏学领域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的决策和具体项目的遴选,以及发现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竭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1993年成立大连市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从此开展了大连肾脏病专业每月一次的学术报告,为大连市各医院肾脏病医师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1988年受邀做大连市政协委员,一直做了十年。有两件事很称心,一件是医院门口建了人行天桥,另一件是尿毒症血液透析病人纳入医疗保险,每次血透只收病人24元。

在教研室主任任期内,我牵头制定了严格的评分标准,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一共制定了50条从具体实践中能反映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评分标准。这个做法,内行人看了一致叫好,被誉为寓德育于智育的教学法,这其实也是年轻医生的培养指南。校内评为一等奖,省里评为二等奖。

大概诸如此类的工作,我先后被评上大连市和辽宁省的劳动模范,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末真正离职退休。附属二院特聘每周五半天的特需专家门诊,一上午看10个患者,每周四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每周两次病房查房,持续至2020年,20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如果有新的药物或者科研课题,我会查大量的外文文献,把一个课题研究的非常透彻,然后再把心得分享给大家,时常会学习到深夜1点。

曾经拥有就是幸福

2002年5月7日大连发生空难,独生女闻红全家三人遇难,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年伤子悲痛欲绝。我放大视角,扩展胸怀,把对子女的亲情变换为对广大青年学子的关爱,力所能及地做些医学专业上的教导工作。在看病当中,我发现我们的振作、我们的开朗,就是对重病患者和家属的鼓舞。尤其当他们知道我们的悲剧故事,而且从中解脱出来,他们也能克制自己的悲观情绪。

现代化社会,人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我认为这里有一个时间和生命二者如何连锁搭配的问题。是给生命赋予时间,还是给时间赋予生命。前者是活着耗时间,延长生命;后者则是生命不在长短,每一分钟都是活得充实,生机勃勃。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应该处之泰然。

闻教授驾鹤之际,人间春深正好。他带着对医学的赤子之心长眠,却将毕生凝练的学术光芒、济世情怀与育人风骨,永远留在了这个他曾深耕不辍的世界。那些在诊室里俯身问诊的背影、在讲台上播撒知识的声音,早已化作一种精神符号——是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是医者仁心的永恒温度,更是“大医精诚”的生动注脚。我们会记得他“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传承他“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的期许,而所有被他照亮过的生命,终将在时光里懂得:真正的医者从不会被岁月遗忘,他的精神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医学的土地;如长明灯火,照亮后来者的征途。他的故事早已融入人类对抗病痛的永恒叙事,成为后来者前行时永不褪色的坐标。

我们将赓续其精神火种,传承闻教授求真务实、诲人不倦的崇高风范,为守护人民健康、推动医学进步不懈奋斗!

闻立荣教授千古!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