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诚实劳动是根本。我理解的劳动精神是四十年如一日地伏案刻刀,将生命体验融入作品;工匠精神则体现在对每件作品的社会责任感上——我的创作不仅要展现技艺,更要传递中国人集体观念和社会正能量。AI可以模仿技法,但永远无法复制我扎根高州生活几十年的情感积淀,这就是手工创作
吴思志正在创作高州木刻画《时和岁丰 繁荣昌盛》。 全媒体记者誉建业/摄
【我的劳动观】
诚实劳动是根本。我理解的劳动精神是四十年如一日地伏案刻刀,将生命体验融入作品;工匠精神则体现在对每件作品的社会责任感上——我的创作不仅要展现技艺,更要传递中国人集体观念和社会正能量。AI可以模仿技法,但永远无法复制我扎根高州生活几十年的情感积淀,这就是手工创作不可替代的价值。
——吴思志
4月底,广东首个荔枝文化特色服务区——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即将投入运营。在这座五星级旅游服务区的核心位置,一幅长5.6米、宽1.72米的《时和岁丰 繁荣昌盛》高州木刻画正在赶制中。南粤工匠吴思志已连续半个多月在赶工,日均创作时长达18小时。近日,记者在吴思志创新工作室内看到,吴思志正仔细地擦拭着刻刀上的木屑,双眼布满血丝。
这幅木刻画藏着令人动容的细节:画面左下角,一名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摆手拒接果农递来的荔枝——吴思志坚持实地采风,这就是他三赴“大唐荔乡”高州根子镇采风时挖掘的真实故事。上世纪70年代集体果园里,孩童们视荔枝为集体财产,即便果农递来最小的果实也坚决不收。“木刻画要呼吸土地的温度,这比许多艺术技法珍贵。”他抚摸着刻板上凹凸的荔枝纹路说。为捕捉这种时代记忆,他多次奔赴“大唐荔乡”根子镇采风,在古荔虬枝下绘就20余幅速写稿。
四十载刻写岭南史诗
高州木刻画源于隋唐,以刀代笔,生活气息浓厚,历史悠久,是茂名高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吴思志的爷爷是一位木刻画艺人,在爷爷的影响下,吴思志从小就对木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时候的吴思志经常一手拿着小木块,一手拿着刻刀,心无旁骛地沉浸在雕刻创作的世界中。
高考时,吴思志报考了中文系,但始终未放弃童年对木刻画的热爱。大学毕业后,吴思志毅然选择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并投身于木刻画的学习与创作中。为了学习到更多的技巧,他自费到高州市文化馆、广州美术学院学习木刻画。“我当时就是想先把创作木刻画的基础打好了,吸收新的知识后再回来高州把木刻画传承好。”决心踏上木刻画的创作道路后,吴思志一刻也不停歇,在精益求精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艺水平。
近年来,吴思志积极履行抢救民族历史遗产职责,保护工作获得文化界广泛认同。抢救与保护历史文物的过程,不乏传奇故事。此前,吴思志到高州长坡镇雷垌村参加纪念冼夫人的“姑婆诞”活动,发现当地冼氏宗祠一根“百鸟归巢”的横梁被割断,用作新建副屋的横梁。对此,吴思志马上告知镇村领导要求对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加以保护。他随后从村民口中得知,由于当地人缺乏保护意识,几天前,冼太庙旧有的凳子和牌匾被烧掉了,还剩下一张凳子,他当即叫人保护起来;其中一个“冼太回娘家”祭祀活动中专门用来放置冼夫人衣物的竹笠,因为火烧不掉,村民拿到附近的河里,让它随河水流走。他听到这些非常着急,立马叫人去沿河寻找并带回保护。
木刻画里的激情和使命
“一张好的木刻画至少要有三种味道,有木板的味道,有刀的味道,还有墨的味道。”木香四溢中,纤巧的刻刀精准落下,吴思志以巧手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各类形象。
在吴思志的刻刀下,高州木刻画的创作题材从年历等传统式样,延伸到茂名生活百态、自然风物、人文历史等。在木刻画传统技法上,也不断创新了粒点刀法、拼板套色法和背拓着色法。2012年,高州木刻版画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非遗”这块金字招牌为高州版画传承、发展装上助推器,让高州版画再次活起来、火起来。
近年来,在茂名市、高州市两级总工会的指导下,吴思志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该工作室组织开展“非遗文化重传承,特色文化进校园、到社区”等系列活动,吸引了3万多人次参加。工作室还协助高州一中成功申报教育部“中国传统文化高州木刻画特色学校”,协助高州师范附属第一小学成功申报为“广东省传统木刻画特色小学”,同时全面在校内开展传统省级非遗项目高州木刻画传承。此外,工作室还频频走访老艺人,挖掘有价值的木刻画板及作品……多年来,工作室致力于高州木刻画的传承与坚守,为高州木刻画的延续注入新鲜血液。2021年,该工作室入选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名单。
去年,吴思志受高州市总工会委托,到高州根子镇柏桥村的柏桥讲堂担任宣讲员,向企业和学校讲授木刻画的魅力。他说:“我希望更多地走进校园,用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传统故事,不仅将传统文化带给学生,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染更多的老师,让老师作为非遗传播者传播给更多的人。”
来源:南方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