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个事儿在网上吵翻了:网友李某用AI生成了一张图片发在社交平台,结果被另一个博主刘女士直接“搬”走,连水印都截掉了。
最近有个事儿在网上吵翻了:网友李某用AI生成了一张图片发在社交平台,结果被另一个博主刘女士直接“搬”走,连水印都截掉了。
李某气不过,一纸诉状把刘女士告上法庭——可问题来了,这图是AI“画”的,不是他亲手画的,他到底有没有版权?
类似的事儿,这两年真不少。
去年江苏常熟,设计师林晨用AI生成了一张名为《伴心》的爱心气模图,发布后被某公司照搬去做宣传,连湖面倒影的细节都没改;北京的李昀锴用AI生成古风女子图“春风送来了温柔”,也被人直接盗用;天津的王某用AI“爆火”的图片当教材,结果被培训机构“白嫖”……这些案例里,创作者的困惑都一样:“我用AI‘画’的图,凭啥不算我的?”
问题的核心,其实是AI生成内容(AIGC)的“著作权资格”。
传统观念里,版权得是“人亲手创作”的,可AI生成的图、文、视频,到底算“机器的产物”还是“人的作品”?
法律界曾有过激烈争论:有人觉得AI是工具,和PS、画笔一样,创作者的构思和操作才是关键;也有人担心,要是AI自己“学”会了创作,那版权该归谁?
这些争议,最近被一个个判决“划了线”。
江苏常熟法院审的那起案子,堪称“风向标”——林晨为了生成《伴心》,可不是随便输几个词就完事了。
他先有“爱心+情人节”的灵感,然后反复调整AI的提示词,比如把“圆头爱心”改成“锐角水滴”,让倒影更精致;生成半成品后,还手动用PS修图,再传回AI迭代。
法院看了这些细节,直接拍板:“这图体现了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算作品,受版权保护!”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全国首例AI文生图案”更明确:李昀锴生成古风图时,设计了“江南烟雨、红衣女子、油纸伞”的提示词,还调了模型参数、选了权重,这些操作被认定为“创作行为”。
所以,被告刘女士盗用还删水印,直接被判侵犯署名权和传播权。
天津王某的案子更“接地气”:他用AI生成爆款图,得先在脑子里构思画面,再写关键词,反复调整才能“出片”——同样的关键词,AI每次生成的图都不一样,这说明创作者的“控制”很关键。
法院说:“这种‘人机协作’的成果,和照片、绘画一样,属于艺术领域的智力成果,该保护!”
这些判决一出来,网友炸了锅。
有做AI绘画的博主说:“以前发图都提心吊胆,生怕被人偷了还没地儿说理,现在终于有底气了!”也有人担心:“要是有人随便输几个词,AI自动生成的图也算版权,那会不会有人‘钻空子’?”
其实法院早想到了。
江苏那起案子的法官说:“不是所有AI生成内容都算作品——要是随便输个‘画个太阳’,AI生成的图没一点独特设计,那肯定不算。但像林晨这样,从灵感、提示词到后期调整都下了功夫,才符合《著作权法》里‘独创性’的要求。”
更让人安心的是,法律在“追着AI跑”。
最高法把北京那起AI文生图案列为典型案例,还推动出台了《AI生成内容标识规范》,今年9月1日起,平台得给AI作品强制加水印——以后谁偷图,想赖都赖不掉!
回到开头的李某案,答案其实很清楚:只要他在生成图片时,像林晨、李昀锴那样,投入了自己的构思、调整了提示词,甚至手动修改过,那这图就是他的“作品”,刘女士偷用还删水印,就是侵权。
AI再厉害,也是人的工具。
就像古人用笔墨,现代人用PS,现在用AI——工具在变,创作的核心永远是“人”的思考和投入。
法律的“与时俱进”,不是在“护着AI”,而是在护着每个认真创作的人。
下次你用AI“画”图发社交平台,要是再遇到“白嫖怪”,记得理直气壮说:“这是我的作品,侵权要担责!”
来源:科学小汤圆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