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办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正面临着两大现实的课题:一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在重塑边界。单一技能型的人才将逐渐让位于数字复合型人才,甚至现行的产业将会被AI重构。产业升级对人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二是当Z世代的数字原住民进入到校园。
“民办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正面临着两大现实的课题:一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正在重塑边界。单一技能型的人才将逐渐让位于数字复合型人才,甚至现行的产业将会被AI重构。产业升级对人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二是当Z世代的数字原住民进入到校园。新一代学习者习惯在数字环境下获取信息,构建认知,他们更渴望更具互动性、个性化、主动性的学习体验。”
4月18日,李连宁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数字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暨首届高等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论坛上抛出如上观点,他认为,这两点的“前后夹击”要求必须以数字化手段重构教育场景,而这一问题也不仅仅存在于民办高校。
李连宁是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常委会副秘书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名誉会长。2000年,他在教育部就启动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在人大工作的十几年间,分管人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他对于数字化浪潮下,尤其是当前AI影响下教育场景的建设长期保持关注。
“我们要有一定的危机感来面对数字化浪潮,从课程设置到教学模式,从教师的发展到实践平台,都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创新重建。我们的教育供给,能否赶上这样的一个浪潮,及时的转型升级、更新换代,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在学龄人口锐减的未来发展形势下,这甚至关系到未来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们是否会被弃为侧畔千帆的沉舟。”
李连宁提出了高等学校在数字化转型之中面临的几点共性挑战:优质课程资源难以共享,虚拟教研平台各自为政,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模式不一;区域校际的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问题的破解,单靠一所学校是难以实现的,需要全行业凝聚共识,协同攻关。建立资源共享的数字共同体,让AI技术运用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内分享。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让每一所学校能在转型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4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全面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布局。根据文件要求,中国将重点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完善多模态语料库,构建高质量教育数据集,同时强化算法安全评估机制。
《意见》也专门提出,在资源扩容方面,让优质教育“人人可享、处处可达”。不断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更新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集中上线系列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帮助师生更好拥抱智能化时代。
李连宁认为,具体的做法是,要探索标准共建的协同机制,在智慧校园建设、在线教育质量评估、数字化教师发展、师资认证等领域形成共识的行业规范,同时要搭建校际协作的创新网络,让先进技术和经验得以共享。
核心仍然是回归教育的本质:要以人为中心。从批量生产到精准育人,高校的教育范式需要被重塑,作为企业与高校的桥梁,多重因素的困扰需要精准滴灌的解决方案。对接企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和真实场景,找到一校一策的解决方案。进而甚至可以发展为面向全体社会人员终身教育的平台——呵护“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数字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叠加,不是教育加AI技术,而是一种重构的教育的范式。”李连宁表示。
以民办高校为例,因体制改革而生,肩负着培养多样人才,满足多元需要的重任。相比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在体制上具有更为灵活的优势,可以有效弥补人力资本投资前移过程中公共投资的不足,涵盖人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可在人口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广泛的作用,也有机会成为应对AI挑战的利器。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吉利人才发展集团CEO陆丹同日表示,AI给教育带来三个机会,即教育平权、效率的提高以及教育的创新。
有关教育的创新也需要厘清以下的逻辑:技术是非常好的工具,但是需要和业务的逻辑、方法路径高度结合,才能真正驱动教育的发展。空对空只能是泛泛而谈,无法带来切实的改变。
他观察到这样的趋势,相比买地起楼购置设备,大学在人工智能方面着重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的投入产出比要高很多。另外,包括民办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领域亟需找到产教融合的道路。
经过过去四年的实践,陆丹认为未来AI主攻的方向是,由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的逻辑、业务逻辑来主导,由AI支持建立教育体系的变革则是由更多的优秀教育者创建更多的优质智能体,供给整个的教育资源。教育的稳定与平衡态,现已被迅速打破,大学将被重塑为巨大的智能体。
若非如此,仅将AI作为智能助手,并不是无用,而是效率不高,反而会放大某些负面的因素。
陆丹认为,在“教育垂直模型训练应用”“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教、学、研、管、服、评大学运行全流程”统一在教育改革新理念之下走出一条可行之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他呼吁建立起智能教育共同体,通过专委会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可复制的智能教育解决方案;同时,聚焦核心场景,优先布局课程体系重构、教师角色转型、数据隐私保护等关键领域。
据悉,由吉利人才发展集团、海南芯位教育研发的“蜜线2.0”“芯位培训”“芯位校园智慧”等系列产品,正在上述方面努力,以此推动全新的“智教”“智学”“智评”的研发与实践。
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周傲英则认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新的教育理念,而目前有关教育科技的研究还在“ABC(基础技术堆砌)阶段”。
“教育科技需从ABC阶段走向‘ABCDE融合创新’(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构建真正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智慧教育生态,为民办教育在全球数字化竞争中开辟新赛道。”周傲英表示。
来源:手机和讯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