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猛踩刹车 智驾乱象能否重回正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09:55 2

摘要:4月16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近60名代表参加会议。

飞象原创(高靖宇/文)智驾事故频发引发的社会讨论,最终换来了监管强风。

4月16日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近60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公告中特别“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这一举措被视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智驾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的关键转折。

监管新规剑指“智驾”乱象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智能化成为车企争夺市场的核心卖点。然而,部分企业在宣传中频繁使用“自动驾驶”、“L3级智驾能力”、“全场景自主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术语,刻意弱化技术局限性,导致消费者对智驾系统的实际能力产生误解。

此外,车企还借助各种传播手段,如直播、小视频、自媒体测评等,强化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认知。最典型的,就是各家车企CEO、创始人带头直播智驾,不仅一边智驾一边接受采访,甚至还在镜头前“脱手”表演智驾。

更严峻的是,部分车企将辅助驾驶(L2级)包装为“高阶智驾”,暗示可替代人工操作,直接加剧了用户对技术能力的过度信任。

在车企的“集体教育”下,中国消费者对于各类自动驾驶能力的兴趣快速提升。根据麦肯锡的《2024年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高达76%的用户认为“高速NOA”很必要,高达64%的用户认为“城市NOA”很必要,高达77%的用户认为“自动泊车”很必要。

车企教育与用户兴趣的叠加作用下,因智能驾驶而引发的事故在近期频繁发生。

今年3月,一位车主在高速行驶时开启NCA功能(智驾领航辅助),以120km/h的速度撞上静止的水泥泵车,导致车辆严重损毁,人员受伤。

3月19日,大广高速信阳段2297公里处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粤B号牌小型新能源汽车在行驶中发生侧翻,车辆严重受损。经查,事故发生时该车正处于智能驾驶模式。

3月29日,一辆小型新能源汽车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3人遇难。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NOA(Navigate on Autopilot,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时速持续行驶。

数日前,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投诉称,自己在哈啰出行平台打顺风车时,司机不顾乘客安全,“完全把车辆交给了辅助驾驶控制,自己呼呼大睡”。

在车企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下,消费者的风险意识逐渐被消解。在某社交平台搜索"自动驾驶脱手"关键词,竟有过万篇炫技视频,大量用户展示双手离开方向盘在高速路上"躺平"驾驶。而正是消费者对于“智驾”能力的过渡信赖,为交通安全事故埋下隐患。

监管重锤落下 让智能驾驶重回正轨

此次工信部会议祭出的组合拳,精准击中了行业痛点。根据一份内部的会议纪要文件,国家部委对智能驾驶、OTA、汽车审查和整改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和方向。其规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宣传规范,防止夸大宣传,宣传中禁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名词。不允许在L2级宣传中用“接管”进行功能的传播(强调L2不允许驾驶员脱离控制,L3才可以使用),也不允许使用“脱手”、“脱眼”的描述;

二是智驾能力规范,敦促厂商从技术层面禁止驾驶员脱离,使用驾驶辅助必须对人脸ID进行识别,禁止驾驶辅助状态下座椅平躺调节,不再受理不能确保驾驶员完全控制的功能,例如 “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

三是收紧OTA审查,要求企业降低OTA的频次,单次OTA必须验证充分再上车。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则认为,工信部此公告的发布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旨在通过强化管理,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水平,规范市场秩序。

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智能驾驶正经历价值回归。工信部的新规不是给技术创新踩刹车,而是为行业健康发展装上导航仪。当技术狂飙遭遇安全底线,唯有回归理性、夯实责任,才能实现智能驾驶从“概念热炒”到“价值落地”的跨越。对于消费者而言,认清技术边界、提升安全认知,同样是拥抱智能化时代的必修课。

来源:飞象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