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的浔阳江畔,春风浸润着油墨香漫过琵琶亭的青石台阶。驻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远眺,市民捧着书籍临江阅读的身影与江面粼粼波光交相辉映。4月21日,第三届江西省全民阅读大会在九江开幕,这场盛会恰似一扇窗口,让外界得以窥见九江这座千年古城将书香基因融入城市肌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文曦
4月的浔阳江畔,春风浸润着油墨香漫过琵琶亭的青石台阶。驻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远眺,市民捧着书籍临江阅读的身影与江面粼粼波光交相辉映。4月21日,第三届江西省全民阅读大会在九江开幕,这场盛会恰似一扇窗口,让外界得以窥见九江这座千年古城将书香基因融入城市肌理,让典籍里的文字化作街头巷尾的诗意。
长江边,琵琶亭旁,一座造型似琵琶的书屋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的网红打卡点。俯瞰琵琶书屋,犹如一把静卧江畔的琵琶,木质书架与玻璃幕墙的组合既保留古韵,又折射现代光影。负责人黄宗林一边调试自助借阅机一边向记者介绍:“市民扫码即可调阅电子版书籍,使得书籍借阅量大幅提升。”一楼的咖啡轻食区飘着醇香,年轻白领捧着咖啡沉浸在书本世界;二楼的亲子阅读区里,家长与孩子挑选绘本享受亲子共读时光。逛公园,领略大江东去、百舸争流的雄浑景色;进书屋,品味墨香淡雅、意境悠扬的文脉传承,已然成为浔阳江畔寻常百姓的寻常之举。
这样的文化场景并非孤例。九江市图书馆内,孩子们通过VR技术“走进”科普类读物;濂溪茶书阁内,国学讲师对照《爱莲说》,将周敦颐的理学精髓娓娓道来;柴桑区渊明书堂以陶渊明诗文为蓝本,推出古诗词吟诵课程,稚嫩的童声与千年诗韵在田园间交织。作为“寻书”城市书房品牌的核心载体,城市书房与阅读驿站已织就覆盖九江全域的文化网络——浔阳区便民服务中心依托智能书柜实现24小时服务;庐山书房内《庐山历代诗词全集》与山水实景深度融合;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为产业工人提供前沿技术类书籍借阅服务;天花井森林公园深处的木樨书房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包围,每一处都透露出生机与和谐。截至目前,九江市共建有城市书房(阅读驿站)117家,总藏书量达10万余册;有公共图书馆15家、实体书店227家、农家书屋1741家,公共数字图书资源总量约854TB。
在濂溪区九动梦工厂内,红砖黛瓦与银杏掩映下的躬谒书房,正将工业记忆转化为文化动能。“躬谒”一词,承载着对尊者的敬重之意,将其赋予书房之名,足见创办者对知识的尊崇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在躬谒书房举办的讲堂上,每周上演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设镌石砚雕刻课,孩子们用青石复刻《芥子园画谱》中的山水纹样;九江剪纸艺人指导市民将《石钟山记》名句剪成窗花;在“小小主持人”培训课上,稚嫩的童声诵读着《爱莲说》,与展厅内正在举办的九江艺术家书画作品展形成奇妙共振——参观者扫码即可聆听画中隐藏的典故。这种“可读可触可体验”的文化现场,让历史文献从书架上“走”入生活。
文化空间的创新不止于场景再造。九江市在实践中探索出城市书房(阅读驿站)管理新范式,以制度创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通过“五统一”管理标准为新型文化空间铸魂,从目标任务到规章制度形成完整体系;以“三融合”发展路径为文旅服务赋能,让城市书房与旅游驿站、文化地标有机联动;用“三个有”动态机制为阵地建设护航,通过积分激励与末位淘汰制激发创新活力。这种立体化运营模式,既保障了文化服务的品质温度,更让“诗画九江”的文旅品牌在书页翻动间绽放新韵。如今,市民游客在借阅典籍时可获取景点导览,也能在景区休憩时沉浸阅读,文化基因与山水禀赋正以全新的方式水乳交融。
根据“寻书”城市书房品牌构建的立体文化生态,九江市正以创新实践书写全民阅读新篇章。117座城市书房化作文化触角,既承载着读书沙龙、书友会等传统阅读活动,更衍生出“诗词文化诵读”“长江文化读书会”“品茶读经”等特色文化现场——当庐山书房的诵读声穿透云海,琵琶书屋的江风裹挟着书页墨香,濂溪茶书阁的《爱莲说》解析与茶道演示相映成趣,千年文脉在多元场景中焕发新生。全民阅读的边界持续拓展:“喵空间”将智能书柜嵌入便利店,让借阅如选购咖啡般便捷;“阅读+轻食”复合空间里,年轻人捧着《长江万里图》,在提拉米苏的甜香中与古人对话。
浔阳江畔,文化基因正通过书页翻动、茶香流转、数字交互,悄然渗透进城市生活的每个褶皱。
琵琶书屋鸟瞰。
庐山书房一角。
躬谒书房一角。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