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水稻农事之抽条留苗和绷绳插秧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1 06:05 2

摘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南农村曾盛行一种“抽条留苗”的农活。在插秧季节,先要拔秧,后再插秧。拔秧的时候,每一米宽的地方留下六条纵向秧苗,秧田里的秧苗拔完,田里留下现成的已经成活的稻苗。也许当初有人觉得,“抽条留苗”留下的秧苗长得快长得壮,抗病虫害能力强。如果秧苗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南农村曾盛行一种“抽条留苗”的农活。在插秧季节,先要拔秧,后再插秧。拔秧的时候,每一米宽的地方留下六条纵向秧苗,秧田里的秧苗拔完,田里留下现成的已经成活的稻苗。
也许当初有人觉得,“抽条留苗”留下的秧苗长得快长得壮,抗病虫害能力强。如果秧苗田里的水稻比其它田里丰收,多收一点是一点,这项“技术革新”就算是成功的。
“抽条留苗”也是个技术活,要求拔秧人要特别细心,留下的秧苗要成直线,粗细要均匀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拔秧的速度,而且拔秧时因不能得心应手施展快速拔秧反觉得劳累。
其次,秧板相对来说比较结实致密,不利于秧苗生长,也影响后期的耘耥和撸草等田间管理。所以,这一“新技术”因存在诸多缺陷而很快被废止了。

这并不意外,人类总是在探索中前行的,有成功,必然也会有失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合理的采用,不合理的及时纠正。就像后来的绷线插秧一样,也只是昙花一现,被实践证实是一种异想天开极不合理的“技术革新”。

传统的插秧,每个人在一米宽的距离内插六棵秧,各人能力不同,插秧速度有快有慢,纵向的间距宽窄不均。有人提出合理密植插秧新技术,方法是插秧的时候人站成一排,径向绷一根绳,统一插好一列秧后,移动一下径向的绳,再插下一列秧。这样的好处,是同一块田里的秧苗形成统一的横平竖直的“布局”,有利于稻苗间通风,也更便于田间管理。但明显影响插秧速度,对抢季节播种没有好处。事实上,这样的“合理密植”对增产增收没有多大好处,自然很快也被淘汰了。

来源:科普作家张培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