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余凯:L5前智能驾驶要走软硬结合路线且不能帮企业定义品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1 10:56 2

摘要:“前不久电动车百人会上,很多人都发表了讲话,余凯讲的话是反响最好的,因为是有扎实的技术,有扎实的内容和非常独特的观点。”2025年4月18日,在2025地平线年度产品发布上,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上台发言,从始至终对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的演讲不吝赞美之词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

出品 | 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前不久电动车百人会上,很多人都发表了讲话,余凯讲的话是反响最好的,因为是有扎实的技术,有扎实的内容和非常独特的观点。”2025年4月18日,在2025地平线年度产品发布上,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上台发言,从始至终对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的演讲不吝赞美之词。

对于地平线来说,这很重要。明面上是对余凯的肯定,实际上是对地平线的认可。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中,2/3的时间,余凯在讲述地平线创立的初衷、商业的模式、沉淀的经验、市场的规律等。而,这是一场产品发布会,却只有至多1/3的时间在介绍产品。

其中的冲突,便是这场发布会的重要性所在,作为地平线的客户,让整车企业认可地平线的价值所在与市场分工逻辑。

基于此,余凯上演了一场大型“说服性”演讲。其中,不乏类比思维、英雄之旅、核心与外围等说服策略。

“临港是上海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地平线上日出东方,这个跟地平线的寓意是何其吻合,日出东方冉冉升起,这难道不是我们的产业吗?这难道不是中国的汽车工业的吗?这难道不是中国的科技产业吗?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国家吗?”以活动举办地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走势为背景,余凯将地平线首先锁定在了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话题框架内,而地平线恰恰是这波智能化变革的代表。

在发布会上,尹同跃还提及余凯向其推介征程6系列芯片时的趣谈,然后继续打趣道:“征程6P芯片的性能非常强悍,余凯忽悠我说首批装征程的车都好卖,这次‘首批’轮到我们了,不好卖我们找他。”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趣谈间,余凯完成了一次完整的企业发展史、商业模式和市场规律的说服性分享。

01 没人能阻挡软硬结合的趋势

“当然是有,就是L5级的自动驾驶。在这条曲线需求被满足或者被过剩之前,智能驾驶一定要走软硬结合的路线,所以这个是地平线在过去10年里面少数做对的几件事情之一。”余凯认为,人类对自动驾驶的需求是明确的。

对此,余凯总结为:“产业发展总是从一开始性能不足走到性能过剩,当性能不足的时候软件硬件深度结合和联合优化,可以让整个系统的效能取得相对竞争优势。”

以PC、智能手机为例,余凯认为:“比如说在90年代你问用户你的需求对于PC到底是什么?他说不清楚的。”

是因为,“每一代计算平台随着时间推演,它的计算性能一定会不断上涨的。但是对于这一代计算平台,其实用户有一个需求的期望。用户需求的期望在那里,但是他说不清道不明。”

因此,在软件、硬件无法提供超越式性能的同时,性能的提升只能依赖两者的融合和系统优化。

余凯强调,软硬件结合是具有普遍规律性的。

“在PC时代软件的强大如微软,硬件能力强大如Intel,他们两家都是要什么?都是要一对一排他性的组成所谓的Intel的,在移动时代,软件能力强大包括高通,ARM整个生态组成了AA联盟,也是一对一排它性的。为什么?因为软件跟硬件要深度的优化。到了人工智能时代,英伟达跟他自己,历史上有可能是两家公司做,有可能是一家公司做。但是真正不变的是什么?是软件跟硬件的深度结合。”

这是基于此,余凯表示:“我们骨子里面的技术信仰就是软硬结合。”

由此,余凯判断:“不存在单纯智能驾驶芯片这个市场。”

对于地平线来说,正确的商业方向与模式,应该是:“地平线从来不是单纯的芯片公司,我们是芯片公司里面最懂软件算法的,我们是软件算法公司里面最懂芯片的,我们是软件算法加芯片里最懂车规的,以及最懂车规级质量安全的。所以我们是一个‘芯片+软件’系统级的智驾技术公司。”

02 智能驾驶不产生品牌差异

“智能驾驶不会帮助你定义品牌。”余凯特别强调自己的这一观点,尽管与整车企业现在奉行的品牌与产品策略不同。将智能驾驶能力品牌化,比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吉利的千里浩瀚、奇瑞的猎鹰方案、华为的乾崑智能等。

余凯的基本逻辑是,一方面,类比智能手机领域:“智能驾驶就是智能汽车的基带。”

余凯认为:“智能驾驶核心是什么?从A到B,安全不能出事故。第二要足够舒适,因为你是送人不是送货。第三个是什么?要足够快速,要足够便捷。”

因此,智能驾驶完全是一个效率导向的功能,本质上不具备差异化的属性。

以智能手机的通讯功能为例,“大家有没有想过基带通讯这样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跟用户没有关系。它跟你是男人、女人、小孩、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德国人没有任何关系。它要保证通讯的流畅稳定,在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区,在地广人稀的农村,在不同基站要保持通讯、稳定、流畅。就跟打电话一样,打电话功能也很重要,打电话用户体验跟是男人、女人、小孩的用户没有任何关系。”

类比到智能汽车领域,“所以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中国人、印度人、德国人,智能驾驶功能要求都是一样,跟用户是谁没有关系。它是重要的,但是不带来情绪价值,没有办法说智能驾驶开出林志玲的风格,或者开出郭德纲的风格,所以它就像手机的基带。”

另一方面,即便是整车企业在此发力,也很难建立长久的差异化优势。余凯认为,这背后存在“技术平权的陷阱”。

余凯提醒:“端到端,BEV,Transformer,VLA这两年我们听这些技术名词比比皆是,热门的技术名词。可是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先进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红利,反而有可能是给你带来某些陷阱。”

以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为例,余凯认为,技术迭代会很快改变之前的领先技术建立的竞争优势与差距。

“当时记得世界上整个把语音识别做的很好的并不多,一个手指可以数出来。后来发现深度学习出来了,要知道现在搞语音识别基本20人、30人团队能做的跟顶级团队水平差不多。”

“人脸识别也是一样的,2012年之前AlexNet出来之前,人脸识别包括自动驾驶里面的行人检测,其实跟magic一样,就像一个神奇的东西,只有少数全世界几个团队可以把它做好。后来AlexNet神经网络出来,发现全世界的人都做的不错,都做的好了。”

对于整车企业来说,很难在底层技术上建立品牌之间的差异性,最终会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被沉淀为行业的基础实施。

由此,上述现象也激发了余凯对地平线差异化优势如何建立的思考。

“什么是差异化的优势?这个也是我自己在2015年创业的时候我在思考的,我觉得地平线算法一直应该是挺牛的。因为我们有这个基因,但是我深刻思考到,光靠算法很难构建商业的护城河。我很有可能进入一个领域,七七八八一堆团队陷入同质化竞争,所以那个时候说要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从算法搞到芯片,从芯片搞到算法,从算法和芯片搞到车规,所以这个让我们一直是处于很有差异化的竞争壁垒和护城河。”

03 什么是好的智能驾驶

“我们要打造既有类人体验,又真正让用户信任的,但是在安全上面要远超人的、城区辅助驾驶的产品。”余凯认为,这是好的智能驾驶功能的追求。

具体来看,分为功能本身和信任关系。

具体到信任关系,“如果对于自动驾驶用户的信任度,来自于四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安心度,怎么让他有这种防御性的驾驶策略,让他觉得车是可以相信,是可靠的。第二个的话是专业度,也就是说作为车的本身是不是高效舒适的通行。第三是亲密度,人跟车之间亲密关系。有一个扣分项,这个扣分项是夸大度,在车型宣传方面要实事求是,行胜于言,不要过分偏差,实际的偏差。”

不容忽视的是,信任是建立在功能与能力基础之上的。

对此,余凯回应最近关于智能驾驶功能传播夸大的问题,“我们认为L3、L4、L5这些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它们的前提是足够好的L2全场景辅助驾驶。”

余凯反对目前对于L3功能实现环境的定义。“我们来看一下部分车企对于L3的定义,天气晴朗,光线良好,有雾不行,暗光不行,车道线要清晰,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其实大家看一下,这个产品定义实际上是非常反人类的,这种ODD定义的边界对于用户来讲模糊不清。不像红绿灯,大家知道红绿灯是非常天才级的设计,清晰,红色就是红色,绿色就是绿色,什么叫天气晴朗?什么叫光线良好?早上上班有的时候起点雾你觉得看不清,我觉得看的挺清的。什么叫车道线清晰,这种不清晰模糊的ODD,用户突然一下子冷不丁要接管,要七秒钟接管他要怎么接管,所以这种情况所谓的L3实际上只是自嗨而已,对于用户没有办法真正的去使用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余凯提出一个方案:“对于L3的思考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公式,它就是一个清晰有限ODD边界L4的能力,加上L2全场景的辅助驾驶。”

来源:搜狐汽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