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童:哪吒形象演变与文化交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10:52 2

摘要:因《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传播,小人书、动画片、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流行,小小的哪吒成为人们最喜欢的神灵之一。那么,哪吒为什么那么可爱?我们不妨以哪吒故事基本成型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为蓝本加以分析。

因《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的传播,小人书、动画片、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流行,小小的哪吒成为人们最喜欢的神灵之一。那么,哪吒为什么那么可爱?我们不妨以哪吒故事基本成型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为蓝本加以分析。

第一,哪吒是一个粉嘟嘟、胖乎乎的男孩。谁不喜欢孩童呢?更毋论传统社会还有对男童的偏爱。因此,以男孩为原型的童神潜意识里就受到大众的欢迎。

第二,最重要的是哪吒的反叛精神。哪吒的形象最初和传统中国的礼教是不相容的,因为他不服从父亲,不遵循孝道,而孝是传统伦理的核心,是传统家庭和社会运行的关键。宋代的苏辙有诗曰:“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这说明哪吒非孝之叛逆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照理说,这样的哪吒是不会得到中国人喜欢的。可是,我们知道,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叛逆的阶段。青春期的时候,每个人对戒备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制度都会厌倦和反感。以孝为符号的等级制度到了僵化不合情理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抵抗与反叛的心理或行动,带着“儿童”(青少年)符号的哪吒就是这样。他在父亲的威逼之下,毅然割骨还父、割肉还母, 断绝了家庭关系,打破了孝的束缚, 重获新生。因此,哪吒和父母断绝血肉联系,可以看作青春期的叛逆,可以看作大众对僵化制度不满的寄托与愿景。反叛并且成功的哪吒,引起广大年轻人的共鸣是可以想象的。

第三,与第二点有着密切联系的是哪吒最后回归孝道。哪吒的关键性格是反叛,可是反叛并重生之后,哪吒又回归家庭、位列仙班,接受了礼教观念与制度,成为“建制派”的一员。无论在《西游记》还是《封神演义》中,哪吒最终都成了传统社会的维护者,被收编了,与其父托塔李天王以及兄长一起在玉皇大帝的旨意下镇压反叛的孙悟空,或者在姜太公的运筹帷幄下讨伐失去民心的商纣王。也就是说,哪吒最终成为忠孝的化身,成为“过去自己”的敌人。

分析哪吒故事的脉络,我们不得不联想到中国传统戏剧的特色——大团圆的结构设计。大团圆的基本情节便是:忠臣被冤,公子受难,途中获救,私订终身,读书中举,乘龙快婿以及平冤昭雪。波折与苦难之后的成功,符合大众对正义和秩序的向往。哪吒的身份与故事恰恰符合以悲剧始、以喜剧终,先苦后甜的大团圆剧情,完美回应了大众的心理期待,自然受到大众的喜爱。

不过,哪吒最初的面目可不是粉嘟嘟的男童,而是面目狰狞的佛教护法神,他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才加入了中华文化的万神殿。也就是说,哪吒是个移“民”(神)。哪吒是梵文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的音译简称,全称为那罗鸠婆、那吒俱伐罗等。昙无谶在420年翻译的佛教经典《佛所行赞》中记载:“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 密教则说哪吒是毗沙门天王手下夜叉的统领(大夜叉将或夜叉大将),法力无边。到了唐宋时期,哪吒的记录渐多,天王之三太子的出身也渐渐被固定下来。随着神话传播中的互相附会,民间又把毗沙门天王与托塔天王混为一谈,于是哪吒又变为托塔天王之子。哪吒原来简略、模糊的故事逐渐生动丰满起来。哪吒闹海、拜师学艺、三头六(八)臂、割骨还父、割肉还母等情节,逐渐被安排到哪吒身上,形成了完整的故事链。其中最鲜明的特点是在莲花中复活,或者说莲(花)化(身)。《西游记》第八十三回记载:哪吒死后叫救命,“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

哪吒的艺术形象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佛经中,哪吒是天王之子(或夜叉大将),最初的形象面目狰狞,现忿怒相,以镇妖魔。由于他是太子,后来就以童子身份出现,相貌逐渐可爱,从面目狰狞的外国大汉变成了面白无须的青少年,最后就以粉嘟嘟的儿童面貌定型。与此同时,佛教的护法神哪吒也被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吸收,在民间信仰中颇受欢迎。

从异域到中国,从胡人到华人,从大汉到儿童,从狰狞到可爱,从佛教到本土信仰,这便是哪吒从印度传入中国形象之流变,显然是哪吒中国化的结果。

莲花化身之情节,在佛教文献中并不局限于哪吒,也并非只是佛教的观念,印度的婆罗门教等宗教中也有莲化的观念。我们继续追寻的话,莲化的观念可以推到古埃及。

1922年,英国的埃及学家霍德华·卡特发现了古埃及的少年“天子”(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代法老,距今3300多年,去世时约19岁。在图坦卡蒙的木乃伊四周,散落着古埃及的蓝莲。墓中还有一尊木质的图坦卡蒙半身像:底座是盛开的莲花,花瓣中涌出儿童模样的图坦卡蒙头像。这尊头像的含义就是图坦卡蒙从莲花中复活,仿佛就是哪吒。图坦卡蒙和哪吒,一个是人, 一个是神,虽然时隔两三千年,空间相差“十万八千里”,可是他们有许多共同点:出身都是“太子”;都是儿童(青少年);都(企图)通过莲花复活。那么,古埃及真的有莲花复活的信仰吗?有的。

埃及本地出产两种莲花——白莲与蓝莲。白莲在夜晚开放,因此与月亮联系起来;蓝莲在夜晚闭合,早晨从水底升起,向着太阳盛开,成为太阳的符号,与创世以及生命的延续相联系。古埃及神话认为,太阳神拉就是在莲花中诞生的。古埃也有莲神——涅斐尔图姆,形象一般为由一朵盛开的莲花形成的王冠,或者为一个戴着莲冠的青少年。古埃及人相信莲花可以使人复活,其《亡灵书》中就记载了“将自己转变为一朵莲花”以实现复活的咒语,这就是图坦卡蒙墓中发现莲花以及莲座半身像的原因。

或有人问,图坦卡蒙和哪吒的相似性不过是巧合罢了。不妨让我们来看看莲化与莲上儿童从古埃及向东传到两河流域以及南亚的例证。人们在伊拉克尼姆鲁德发现了一枚极具趣味的椭圆印记(约公元前7世纪末):一名裸体儿童蹲踞在一朵莲花上,也可看成是儿童从莲花上雀跃而出。类似的图像在叙利亚以及南亚等地都有发现。因此,莲上男童这个形象,先从古埃及传到两河流域,而后又传到印度。在这种情形下,哪吒莲花化身的故事也就万事俱备,只欠中国的土壤了。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哪吒带有非常明显的古埃及文化中莲信仰的特征。首先,王权。无论图坦卡蒙,还是 (莲座上的) 释迦牟尼、哪吒,他们都是“太子”,都有显贵的出身。其次,儿童。莲神涅斐尔图姆、图坦卡蒙、尼姆鲁德的莲上儿童、释迦牟尼的诞生等,这些莲化的人与神都是儿童,哪吒也是如此。再次,通过莲花诞生或复活,其中隐含的关键便是莲代表的原始生命力。最后,既然能够起死回生,莲和莲化的神就能够治病。古埃及的莲神就是治愈之神,而无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哪吒信仰,其核心便是祛病除疫。

可见,古埃及的莲信仰和中国的哪吒信仰有着内在的高度相似性,其流变也有文献、图像和观念的支撑。当然,这种跨文化跨区域的联系并不是说,哪吒是古埃及传过来的神祇,而是强调哪吒象征的几个关键元素如复活、治病、莲化(莲生)在古埃及和古印度皆有发现,它们在时空上又有传递性和承续性。因此,我们或可以说,中国的哪吒其原型源于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是亚非欧文化交流的一个典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