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国文联党组|书写文化强国建设的精彩文艺篇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10:27 2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

书写文化强国建设的

精彩文艺篇章

中共中国文联党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新的光辉篇章,为做好新时代文艺文联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将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部署有机结合起来,以文艺文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一、高举思想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高度重视运用先进思想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不懈推动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科学把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旗帜指引方向,理论引领道路。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是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包括文艺事业在内的文化建设有着深邃思考,在地方工作期间就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理念,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实践。在正定,他与作家贾大山结下深厚情谊;在宁德,他关心指导电视音乐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的创作;在浙江,他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指导推动新时代文艺工作,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和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关乎新时代文艺长远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不仅包含了许多创新性观点、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还教给我们正确的立场、实践的路径、科学的方法论,为新征程上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文联组织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雄兵劲旅所在,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在新的起点上,中国文联要始终高举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广泛团结凝聚文艺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讴歌时代、服务人民,在文化强国建设上有更大作为、显更大担当。我们必须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坚信笃行、好学能文,从历史纵深把握其发展进程和演进路径的一脉相承,从哲学维度把握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筑牢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思想根基。要强化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紧密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聚焦当前我国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高站位、精准发力、主动作为,通过教育培训、采风创作、汇演评奖、理论评论、志愿服务、对外交流等各方面务实举措,让文艺园地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呈现出繁花竞放的生动景象。

二、激发创造活力,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

推出文艺精品、铸就时代高峰,既是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标识,也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劲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而其关键在于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以文艺原创力的实质提升促进精品佳作充分涌现。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从时代主题中淬炼创作主旨,从时代脉搏中感悟艺术脉动,才能推出全景式全方位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的精品力作。近年来,中国文联印发《关于引导推动高质量文艺创作的意见》,持续推出中国文联年度重点创作目录,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党和国家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实施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和主题雕塑工程、“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大型原创交响作品音乐会等,推动文艺创作者在更广阔的艺术天地中纵笔驰骋、挥洒才华。组织艺术家赴西藏、新疆等地采风,推出杂技剧《天山雪》、“新歌唱新疆”优秀原创歌曲等优秀作品,倾情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唱响昂扬向上的时代主旋律,抒写了生生不息的人民新史诗。

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致力于出作品、出人才,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是文联组织的重要职责。中国文联将进一步深化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扶持体系。针对文艺有“高原”缺“高峰”、原创力不足等问题,通过重大主题牵引、制定规划指引、评奖评论引导等举措,帮助创作者挖掘内容素材、找准主题切口、释放专业才能,推动高水平作品不断涌现。对不同类型的主题创作项目采用符合艺术规律的灵活资助方式,切实提升创作资金的孵化效能,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扩充文艺基金规模,统筹指导各类文艺基金申报,为文艺创作提供高质量保障,激发创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针对展演展览方式不符合时代要求、社会影响力不强等问题,优化文联汇演展演展示活动工作机制,严格各类汇演展演展示活动标准,完善作品推介机制。针对汇演评奖机制综合效益不高、文艺评论朝气锐气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深化文艺评奖改革,健全评价体系,注重对获奖作品、人才的专业评价和研究推介,加强文艺评奖成果的利用转化;同时,加强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引导文艺创作者守正创新,充分发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风向标作用。

三、站稳人民立场,推动优质文艺作品直抵人心

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相结合的辩证逻辑,也阐明了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立场。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让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精彩、充盈。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健全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文艺和学术评价体系,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人在审美中形成了自己的意义世界,人们对文艺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作为人与精神共鸣共振的良好媒介,优秀文艺作品能够为精神击节、定位、造型、赋彩,使其深入人心、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以及传播方式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就对文艺从业者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密切关注人民文化新期待、回应审美新需求,切实解决好文艺供给“优不优”、“均不均”和文艺人才“多不多”、“强不强”的问题,持续推动优质文艺作品真正抵达人心,才能积极引领社会风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艺两新”,即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是我国文艺工作队伍和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2024年12月28日晚,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指导的西江之约·2024年桂粤“文艺两新”群英会在广西梧州骑楼城启幕。图为活动现场。 中国文联供图

作为党领导的文艺界群团组织,文联承担着为基层群众输送优质文艺作品的职责使命。近年来,中国文联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聚焦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向人民生活一线集结,深入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重点项目建设工地等,开展“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等主题实践,整合利用各级各类文艺资源,积极推动文艺志愿服务机制与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机结合,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我们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统筹艺术指导和艺术普及,贯通志愿服务和采风创作,创新渠道方式,下大力气推动优质文艺作品直达基层、长在基层。要适应新媒介新技术发展浪潮,探索运用互联网平台渠道,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艺展演展示新机制,实现优秀文艺作品与群众“面对面”、“屏对屏”。要突出“做人的工作”,诚心诚意同文艺工作者交朋友,努力构建门类齐全、覆盖广泛、衔接有序、梯队递进的新时代文艺人才体系,着力培养和造就大批有理想、有作为的优秀人才,特别注意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和有效团结凝聚“文艺两新”,从思想艺术等各方面鼓励创新、提倡竞争,搭建平台、助力成长,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回报人民。

四、坚持“两个结合”,以艺术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文脉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奋进号角。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文明绵延亘古亘今。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涵养着历久弥新的中华文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文脉赓续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文学艺术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强大优势。这就要求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特点,用文艺的形式汲古润今、推陈出新,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彰显其感召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标志着党的理论创造性、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实现了新的升华。立足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辩证法,通过传统之思为时代赋形,推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长安三万里》以美学精神对接文化经典,有力推动了传统与现代链接、民族与世界对话;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凭借人文与科技交相辉映、历史与时代深度贯通而破层出圈、圈粉无数,成就了不同凡响的文化盛宴;舞台艺术作品《只此青绿》、《新龙门客栈》将中华文化的艺术价值与时代风尚的审美潮流紧密结合,持续兴起国风热潮,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为动人的艺术韵味和时代美感,为助力赓续中华文脉贡献了文艺力量。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以更充沛的艺术创新增添文化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源泉。如何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以新思路、新机制、新形式创造出更多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精品力作,是文联组织必须答出高分的时代问卷。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个结合”,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在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坐标中汲取创作灵感,谋划选题取材,提炼表达手法,在舞台上、镜头里、笔墨中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给人民、展示给世界、传之于后世。中国文联将推进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以及“名家传艺”、“扶青计划”、“艺苑撷英”等重点项目,把握“传统”与“时尚”的张力,努力打造熔铸古今、日新又新、气韵生动,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的文质兼美之作,在进一步激发中国百姓的审美基因、文化基因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图景,用艺术方式把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用更多植根中华文化沃土、饱含时代气息的优秀文艺创作成果,续写中华文脉的华彩新篇。

五、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在以艺通心中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文明文化文艺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提供了共进之桥、共渡之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道理深刻、情感丰富的文艺作品,往往可以成为各国人民相互认识、缩短距离、消除隔阂的最佳媒介和最好载体。

坚持胸怀天下,秉持开放包容,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以精彩的文艺作品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展示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一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强调并大力倡导的,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殷期盼和谆谆嘱托。近年来,中国文联发挥优势、积极作为,以文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大力推动中华文艺与世界各国文艺交流互鉴。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应当更全面更立体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在欣赏中国文艺作品中了解中国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了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真正读懂“何以中国”。

如何运用好文艺这种世界语言,使一篇文学佳作、一幅书画精品、一部优秀影视剧、一场精彩演出,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窗口,是文联组织应当着力破解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搭建以艺通心的桥梁,拓展艺术沟通世界的渠道,精准开展各类文艺活动和民间对外交流合作。深入研究文艺作品“出海”在语言文化差异、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不同等方面的阻力,着力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通过统筹谋划、优势互补,整合各艺术门类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持续发挥品牌效用,打造好品牌文化交流活动,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中扩大中华文艺的朋友圈,积极提升中国文艺国际传播话语权和传播能力。要充分发挥港澳台地区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方面的区位优势,创新发挥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的重要作用,做大做强大湾区文艺交流合作平台,让更多代表我国艺术发展水平的经典作品和新人佳作走向国际舞台,用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艺术形式,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文联力量。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新时代赋予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联组织新的文化使命。广大人民群众呼唤更多美好的优秀作品,期待我们更大作为。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初心使命,永葆为民情怀,发扬求实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整装出发的姿态,奋力书写文化强国建设的文艺新篇。

来源:甘肃省文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