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集 要康复,必“春夏秋冬,养生四季”(修改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1 10:37 2

摘要:(在戈美躺着看电视,何大夫给她按摩和活动右侧上下肢的现场;人物:李记者(女)、张记者(女)、何大夫、护工小杨(女)、刘教授、戈美。)

《笑傲人生》电视剧(定稿)

第二部(季)人生磨难与情义无价

第七十二集 要康复,必“春夏秋冬,养生四季”(修改稿)

《焦点访谈之四》

要康复,必“春夏秋冬,养生四季”

(在戈美躺着看电视,何大夫给她按摩和活动右侧上下肢的现场;人物:李记者(女)、张记者(女)、何大夫、护工小杨(女)、刘教授、戈美。)

李记者:上次访谈,我们讨论了““衣食无忧,心情愉悦”对康复(生命管理)的影响和制约。这次访谈,我们重点讨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对康复(生命管理)的影响和制约。

刘教授:四季养生(生命管理)是指按照时令节气的特点,运用相应的管理手段强化管理,以达到保障健康长寿之目的的季节性管理。

按照惯例,本题讨论的重点:一是四季养生对康复(生命管理)的重要性;二是四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

何大夫:对四季养生(生命管理)的重要性可概括为以下三个需要:

一是“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需要。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必然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体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疾病才不会发生,健康长寿才能得以实现。

护工小杨:

二是“生命自我经营管理”的需要”。四季养生必须运用相应的管理手段进行。其“相应的管理手段”与生命管理的内容是相一致的,如营养均衡、心情愉悦、适当运动等“九大乐章”,只是因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有所不同,其管理手段和内容也应当有所不同和有所侧重而已。

何大夫:

三是“切实保障健康长寿”的需要。四季养生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借助天时,调整阴阳平衡。因为许多疾病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切实了解和掌握有关四季生命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张记者:这四季养生重要性的“三个需要”总结的太精辟了!

李记者:应该怎样认识和理解四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

刘教授:对四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我们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分述;

从宏观上讲可概括为四句话(四季对四脏)或五句话(五季对五脏):

春季生发养护肝脏;

夏季生长养护心脏;

秋季收获养护肺脏;

冬季储藏养护肾脏。

这是“四季对四脏”的四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

此外,中医理论还有一种提法,就是“五季对五脏”。 “五季”是指春、夏、长夏(最后一个月)、秋、冬。故此,“五季对五脏”就是在“四季对四脏”中间加一句:“长夏生长养护脾脏”。

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人类不可抗拒的。遵循这些规律养生四季,必能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上医防未病”的实践就在于此!

张记者:应该怎样理解“上医防未病”?

何大夫:“上医治未病”是中国古代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治疗疾病。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而是能够预防疾病。预防疾病是上策,治疗疾病是下策。

李记者:何大夫说的真精准!

刘教授:温馨提示:在具体讨论从微观上看四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之前,我想先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对应关系:

何大夫:

一是一年四季与风向的对应关系 :

春季常有东风

夏季常有南风

秋季常有西风

冬季常有北风

风向和风力直接影响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和身心健康。

护工小杨:

二是一年四季与颜色的对应关系 :

春季:绿色,是春天的象征,寓意着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和无穷无尽的希望(与春天郁郁葱葱的生机相对应)。

夏季:红色,寓意着强烈的阳光、热烈的情感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夏季,万物生长至极盛(与夏天炎热红红火火相对应)

秋季:金色(深黄色,是希望与辉煌的象征),是收获与感恩的季节,代表着丰收和成熟(与秋天的金黄色落叶相协调);

冬季:白色,是一个净化与沉淀的季节,象征着纯洁、宁静与祥和。皑皑白雪覆盖大地,世界归于简单与平静(与冬天的白雪和寒冷气候相呼应)。

刘教授:

三是一年四季的气候与四季养生(生命管理)的对应关系:即在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管好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至于“调养精神”和“适当运动”等方面,虽在四季养生(生命管理)中具有十分的重要性,但并不具有针对性,所以,我们就不作为重点在此重述了。

张记者:你们说的太好了,太具体、太形象了!

刘教授:下面我们就重点讨论四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

第一,春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

春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

春天象征新生和生长,绿色带有大自然的气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气升发,天地自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春季多东风,虽温暖和煦,清新宜人,能够让人感觉舒适和惬意,但乍暖还寒,气温仍然偏低,而且昼夜温差大,仍有不适之感。

何大夫:针对春季气候的特点,我们应该采取如下四个方面针对性的对策:

一是防风御寒。其具体做法:在衣着上,不要急着“减衣服”,要循序渐进。特别是老年人,春季衣着款式应宽松舒展,纯棉织品吸湿性好,暖和又贴身,是内衣的合适选料。更重要的是,由于寒冬自下而起,所以,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起到“滋阴养阳”的作用。特别是青年女性尤应注意,不可过早地换穿裙装,尽量不要犯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低级错误。

俗话说:“春捂秋冻”。应该怎么“捂”?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这就是“春捂”的经验之谈。

李记者:何大夫说的太精彩了!

刘教授:

二是预防春困。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天风和日丽,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致使人既觉得舒服爽快,又感到“春眠不觉晓”,困倦无力,精神不振,俗称“春困”。“春困”,既不是睡眠不足,也不是病态,而是“生物钟转换”,是人体不能适应气温升高的环境变化所致。

预防春困的主要做法:一是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二是多吃瘦肉、禽蛋、新鲜蔬菜、水果等营养食品;三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四是保持愉悦心情;五是活动肢体,使大脑兴奋起来而驱除“春困”。

护工小杨:

三是防风防病。一年四季虽然都有风,但以春季为主。“风为六淫之首”。春风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因它适于细菌、病毒等繁殖传播。同时,民间有言:“百草发芽,百病复发”,春季是极易引起旧病复发的季节。所以,一定要讲究卫生,勤洗晒衣服、被子,开窗通风,愉悦心情,适当运动,多饮绿茶,以提高防御能力。

戈美:

四是多吃绿色食品。春季重点是养肝,对应绿色,这个季节大量绿色蔬菜上市,我们要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瓜果等,如菠菜、韭菜、生菜、芹菜、竹笋、蘑菇、樱桃、草莓、苹果等,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价值高,还能帮助补充春季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一年之计在于春,肝养好了,便有了一整年的好气色、好心情。

张记者:戈阿姨说的真好:“一年之计在于春,肝养好了,便有了一整年的好气色,好心情。”

请问刘教授,在春季,您对戈阿姨是如何关照的?

刘教授:我和小杨经常讲,对戈美的春季养生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早晚多添衣服,一定要“捂”好;二是用空调调节室温,保持在23度左右,再穿适当的衣服,便感觉很舒服;三是不进入5月份尽量不到室外活动。

李记者:请问,夏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

刘教授:

第二,夏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

夏季是红色,代表热情和活力,体现夏天的炽热和生命力的旺盛。夏季万物生长,草地变绿,但高温炎热,多雨少晴,湿度大,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好在常有南风的吹拂,能够缓解高温带来的不适,带来一丝清凉,给人以和煦舒适之感。

总之,夏天的主要特点是“湿热”,养生的要点必然在于“防暑解热”,其核心是个“清”字。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五清”:

何大夫:

一是思想宜“清静”。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保持清淡的心态,平和的心理,要尽量进入和达到“心静自然凉”和“心静自然清”的境地,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天气炎热情绪中暑或其他疾病的发生。

护工小杨:

二是饮食宜“清淡”。夏季重点是保护心脏,对应红色。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要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香瓜、南瓜、黄瓜、冬瓜、草莓等。

刘教授:

三是环境宜清凉。夏季的显著特点就是炎热与潮湿,改善的基本做法,就是尽量“使环境清凉”。早晚室外气温较低,应将门窗打开换气;中午室外热浪袭人,应关闭门窗,并拉好窗帘;将室温调到26度左右,应切记不可长时间吹风乘凉,以防因风邪侵袭而引发“热伤风”。

戈美:

四是运动宜清幽。夏季阳光充足,适当户外活动,可吸收其阳气和精华,增强生命力。但上策还是就近寻幽。早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傍晚或饭后,气温下降,均是室外活动的大好时机,如遇南风(海洋之风),凉风荡漾的绿波会使你心静似水,心旷神怡,涤尽心头的烦闷,让暑热顿消。

老刘和小杨经常用千里马拉着或用轮椅推着我到附近的湖、河边或小区内晒太阳或做康复运动,有力的促进了我的身心健康。

张记者:戈阿姨挺能“捅词”啊!

戈美:谢谢褒奖!这都是跟老刘学的。

护工小杨:

五是生活宜清规。

夏季湿热,对人的体力和精力消耗量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倍加注意养生的清规戒律:一是到户外活动时,要戴遮阳帽、太阳镜或打遮阳伞,穿宽松的衣裤;二是起居饮食要注意保护内脏阳气,如睡觉时要避免腹部受凉,吃东西切忌贪凉等;三是夏季昼长夜短,往往睡眠不足,中午应当至少睡半小时左右。

刘教授亲自并教育我认真关照戈阿姨,做到了万无一失。

李记者:请问,秋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

刘教授:

第三,秋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

秋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

秋季是由热转寒,即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随“长夏”到“秋收”而进行相应的改变。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成熟已到了收获之时。所以,秋季养生必须以“收、养”为原则,即一要养收,二要养肺,并将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何大夫:

秋季养生(生命管理)的要点

可以将其简单的归纳为以下“五防”:

一是预防“秋燥”。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而出现“秋燥”。燥易伤肺,易因身体的津液不足,而导致 “干燥症”(如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咳嗽、鼻干鼻出血等)。

预防的主要方法:多吃润肺食品,如梨、苹果、银耳、百合、蜂蜜等;多饮水和使用加湿器来保持室内的理想湿度(40%-60%之间),或在室内加一分盆清水,犹如城市中拥有一片河、湖一样,可以增加温度。

二是预防“秋乏”。俗语说“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

预防秋乏的主要方法,就是调整心情、适当运动和保持充足的睡眠。

护工小杨:

三是预防“秋冻”。主要预防方法,是两句话:适时增减衣物和保护易受寒部位。

在初秋时节,气温仍然较高时,要注意夜间保暖,避免受凉;仲秋时节,气温开始下降,应适当增添衣物,以防着凉;晚秋时节,昼夜温差大,应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因寒冷引发的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

易受寒部位和保护方法:

头部和颈部:出门时戴上帽子,围上围巾。

腹部:腹部内有重要器官和经脉,受凉可能引起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应特别注意保暖。

脚部:穿厚袜子和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关节:避免关节受冻,适当活动关节,保持其灵活性。

特定人群,如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心脑血管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消化道病患者、老慢支患者和骨关节病患者应特别注意保暖。

四是预防感冒。秋天常有西风,它凉爽舒适、色彩斑斓、促进农作物成熟、促使落叶纷飞和提神醒脑,但秋风必然会带来丝丝凉意,尤其在早晚时刻,其凉意更深,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尤其是老年人、病人更要注意。

张记者:大家讲的都很形象和具体。请问冬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

刘教授:

第四,冬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

冬季养生(生命管理)特点

冬天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这就使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应较低,需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因此,冬季养生的重点是“养肾防寒”。其具体做法是以下五点:

何大夫:

冬季养生(生命管理)要点

一是调节情绪,保持阳光心态。冬季严寒,光照减少,容易导致情绪低落。因此,要多晒太阳,适当参加户外活动,以保持心情愉悦。此外,有工作和生活目标,如写电视剧、下象棋、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养花等,均能起到调节情绪,稳定心态的积极作用。

二是调节饮食,以“藏热量”为主。根据“养肾防寒”的原则,冬季的饮食,应以“藏热量”为主,宜多食羊肉、狗肉、鹅肉、鸭肉、虾、韭菜、木耳、萝卜、核桃、栗子腰果、山药、白薯等食物。

护工小杨:

三是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早睡,以养“人体阳气”;晚起,以护“人体阴气”,使人体阴阳平衡,以保持身心健康。

四是生活规律,“养肾防寒”。冬季起居应注意以下几点:

1.穿衣要讲究“衣服气候”,即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以防外界寒冷对人体的侵袭。

2.在一天当中室外温度较高的时间,定时开窗换气1个小时左右,应特别注意保持室内温度不低不高,避免引发外感和其他疾病。

3.到室外活动时,要重点保护好头和脚,想着戴好帽子、围巾和穿好棉鞋和厚袜。

刘教授:

五是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俗话好:“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古人有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数九寒冬之际,坚持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锻炼人们不怕严寒的坚强意志。

对中老年和病人而言,应该坚持在风和日丽时,适当到室外活动,以适应冬季气候,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反之,则应该在室内做适当的运动。

张记者:刘教授,你们运用合力共同讨论四季养生(生命管理)的特点和要点,都说的很精彩。谢谢你们!

李记者:在近期,我们共同讨论了与康复、养生(生命管理)息息相关的四项内容:

一是要康复,必认真做到“吃、睡、便三好”;

二是要康复,必“环境优雅和生活规律好”;

三是要康复,必“衣食无忧,心情愉悦”;

四是要康复,必“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好”。

你们的认知很丰富、很精彩,我们受益匪浅。

特别是刘教授长期对老伴亲自关照的无微不至,使我们切实领略了刘教授夫妻恩爱、情义无价的精神和风采。

我们向您学习,谢谢您了!

张记者:

祝戈阿姨早日康复!

谢谢何大夫和小杨的密切配合!

刘教授:谢谢你们的褒奖,其实,我始终经常检讨自己,应该如何做的更好。

感谢你们的敬业精神!

何大夫:谢谢你们!

护工小杨:向你们学习!

李记者:再见!

刘教授:再见!

来源:百岁梦想刘士文教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