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 月20日清晨,嘉陵江畔泛起粼粼金光,美湖智造・2025 重庆沙坪坝全球校友半程马拉松激情开跑,青葱岁月的热血誓言,青春记忆的校园花火,在滨江赛道上交织激荡。在迎风奔跑的参赛选手中,一支身着统一纪念衫的跑团格外引人注目。
4 月20日清晨,嘉陵江畔泛起粼粼金光,美湖智造・2025 重庆沙坪坝全球校友半程马拉松激情开跑,青葱岁月的热血誓言,青春记忆的校园花火,在滨江赛道上交织激荡。在迎风奔跑的参赛选手中,一支身着统一纪念衫的跑团格外引人注目。
家长和孩子在一起奔跑
他们来自两江新区星湖学校2年级12班,由23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组成,总共约80人。这些家长中,有不少是沙坪坝的校友。他们统一身穿“春种·秋收”的定制T恤,衣服背后写有“永不言败”“斗志昂扬”等字样。孩子们还带来了集体创作的手抄报《给施一公的一封信》。
胡燕(前排中间戴帽者)与孩子和家长在一起合影
孩子们跑马拉松跟春种、秋收,以及跟施一公有什么联系呢?
原来,这不仅仅是一场马拉松,更是孩子们的一堂成长教育课。
时间回到2024年,12班的班主任胡燕在参加重庆马拉松时,偶遇了同样参赛的施一公院士。当时施一公已经57岁,但仍然能坚持在4小时内完赛。遇到施一公之前,胡燕认为自己不可能完赛。但是在施一公的感染下,她咬着牙战胜了“不可能”。
“作为班主任,我希望把孩子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积极乐观,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的人。”胡燕说,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她在班级开设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儿童哲学启蒙课程,不仅把施一公“不老传奇”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还希望孩子们从小就以施一公为榜样,不管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勇敢挑战人生中的“不可能”。这无疑是在孩子心中“播种”。
在终点,孩子们拿着《给施一公的一封信》合影
胡燕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她的教育理念来自她的老师们。“重庆师范大学教给了我很多有深度、厚度和情怀的教育理念,让我有能力去影响更多人。”胡燕说,她毕业后,在沙坪坝名校联小当过老师,并在沙坪坝生活过十多年,即使后来到两江新区工作,这种教育理念也一直没有改变。
在得知沙坪坝将举办全球校友半程马拉松后,她提出想带孩子们去尝试一番,并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积极响应。孩子们还集体创作了手抄报,表示要向施一公学习,挑战自己的人生“首马”,长大后还要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帮助孩子们完赛,胡燕还组织家长和孩子利用课后时间在公园练习跑步。赛事组委会听说了12班的故事后,向班级发出特别邀请:“这才是真正的‘追星’——追的是坚持与成长的光。”
“我们播下的种子会迎来第一次开花。无论快慢,完赛即是胜利。”赛事开始前,胡燕对孩子们说。孩子们早已跃跃欲试,发令枪一响,就像离弦之箭冲向终点。
孩子们写下激励的话语
“原以为孩子会很快喊累,可他却像个小战士,一路奔跑、一路欢笑。那一刻我意识到,是该放手让孩子去挑战了。”赛后,吴祥毅小朋友的妈妈说,每个孩子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抗挫能力与韧性。
孩子们举起奖牌为自己庆祝
孩子们相约来到终点,尽管每个人都满头大汗,但他们已经在奔跑中得到了成长,胡燕的“播种”也迎来了满满的“收获”。
孩子们完赛后合影
“在赛道上,让小学生对望沙坪坝的全球杰出校友,我相信,这会再次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向上生长‘种子’。”胡燕说。
春日的重庆,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一步都藏着“播种”的隐喻。施一公的坚持、胡燕的理念、23个家庭的奔跑,都在诠释:播种是一种信念、传承和期待,种子一旦发芽,终将在汗水中长成参天大树。
来源:沙坪坝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