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巴雷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反器材大狙”——威力大、射程远、一枪能打穿装甲车。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家族从1982年诞生至今,已经进化出十几种型号,每一款都藏着设计师的“小心机”。
说到巴雷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反器材大狙”——威力大、射程远、一枪能打穿装甲车。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家族从1982年诞生至今,已经进化出十几种型号,每一款都藏着设计师的“小心机”。
最早的M82A1就像个愣头青,12.7毫米的子弹配上半自动结构,专治各种不服。但它有个毛病:后坐力太大,射手开一枪仿佛被驴踹了一脚。直到1999年,M99横空出世。这货直接砍掉弹匣,改成单发手动装填,硬生生把精度压到100米散布不到2.2厘米,成了狙击手里的“强迫症福音”。
你以为巴雷特只会造大杀器?2002年的XM109直接玩起“跨界”,装上25毫米榴弹化身“狙击榴”。这玩意儿能打穿轻型装甲,四发弹匣装填,可惜试验了二十多年还没量产,倒是游戏里早成了网红武器。
要说最懂与时俱进的,还得是2019年美军特战队钦点的MRAD MK22。这货能像乐高一样换枪管,7.62到.338口径随意切换,折叠枪托塞进背包就能跑路。更绝的是,它连瞄准镜都不用重新归零——特种兵们直呼“早该这么设计”。
不过巴雷特也有翻车的时候。M82A2的无托设计本想让射手扛着打直升机,结果实战中成了“肩膀粉碎器”;M95号称轻量化,但9.8公斤的重量还是让士兵吐槽“背着它不如开辆皮卡”。
四十年过去,巴雷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会堆火力的愣头青。如今的它,左手握着模块化黑科技,右手揣着精准度绝活,连美军都忍不住砸下5000万美元签了五年长约。下次在电影里看到它,别光顾着喊“大炮”——这杆老枪的进化史,可比剧情精彩多了。
来源:扎西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