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博白县种粮户黄建国站在龟裂的田埂上,手里攥着干枯的稻苗。连续50天无有效降雨,土壤含水量降至12%,远低于水稻生长所需的25%临界值。这是2025年广西遭遇的严峻旱情,也是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干旱)Ⅳ级应急响应启动的直接原因。气象部门数据显示,入春以来全区平
广西博白县种粮户黄建国站在龟裂的田埂上,手里攥着干枯的稻苗。连续50天无有效降雨,土壤含水量降至12%,远低于水稻生长所需的25%临界值。这是2025年广西遭遇的严峻旱情,也是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干旱)Ⅳ级应急响应启动的直接原因。气象部门数据显示,入春以来全区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42%,桂东南地区旱情尤为严重。
8200.87万元资金投入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在崇左市江州区,这笔资金转化为42口深水井,每口井造价15万元,却能保障周边300亩甘蔗田灌溉。按每亩增产200公斤计算,42口井一年可多产出8400吨原料蔗。南宁市武鸣区将部分资金用于智能灌溉设备采购,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供水,节水效率提升30%。资金使用采用县级申报、第三方评估的双审核机制,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9.2万台套抗旱机具形成的钢铁洪流,彻底改变了传统抗旱模式。博白县农机手刘成操作的履带式抽水机,每小时抽水80立方米,相当于2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玉林市兴业县组建的抗旱应急服务队,通过手机APP实现设备调配。农户线上提交用水需求,系统自动规划最优灌溉路线,过去需要排队两三天的灌溉需求,如今可当日解决。甘蔗主产区推广的大功率喷灌设备,不仅满足当前灌溉需求,更为智慧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春耕数据见证了这场逆袭。4月18日统计显示,全区春种农作物已播4451.82万亩,同比增加37.87万亩;早稻插秧1101.60万亩,完成全年任务的88.26%。而在应急响应启动前,早稻插秧进度曾滞后近15%。贵港市港北区实施错峰用水和轮灌制度,将每日灌溉时段科学划分,配合农户互助小组模式,提前完成插秧任务。钦州市利用无人机进行墒情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指导灌溉,实现精准农业实践。
甘蔗产区探索出政企协同新路径。崇左市建立抗旱联盟,东亚糖业集团投资800万元铺设120公里灌溉管道,政府给予30%用水补贴。企业闲置油罐车改装成运水车,解决偏远地区供水难题,同时提供柴油补贴降低农户成本。这种以糖补水的模式,不仅保障了1300万亩甘蔗田的灌溉,更构建起工农互促的新型关系。
广西的抗旱实践展现出现代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资金投入与技术创新结合,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机械化作业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政企合作模式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这场抗旱战役不仅保住了春耕生产,更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当极端天气成为常态,这种多方协作、科学应对的经验,为全国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来源:农村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