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剧痛叫“带状疱疹”,用药讲究方法,这四类人尤其要警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1 15:09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0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像被火烧、像针扎,还像电击,每一秒都像在地狱里打滚。”这是很多带状疱疹患者对疼痛的真实描述。你以为这只是皮肤病?错了。这种病能让人痛不欲生,还能留下终生的后遗症。更严重的是,它可能就藏在你体内,随时“爆发”。

带状疱疹其实不是新疾病,它的“幕后黑手”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小时候得过水痘的人,这个病毒就潜伏在你体内的神经节中。

等到你年纪大、免疫力下降,它就像睡醒的“魔鬼”一样,爆发成带状疱疹。根据中华医学会的数据,中国每年新发带状疱疹患者超过150万人。你没看错,150万。而且发病率每年都在上升。

它的第一波攻击是皮疹。皮肤上冒出一串串水泡,沿着神经带排列,像带子一样缠在身体一侧。但真正让人崩溃的,是“神经痛”。这不只是简单的刺痛,而是持续性、刀割般的神经疼痛,甚至在皮疹消失后还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这种疼痛有一个专业名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超过30%的50岁以上带状疱疹患者,会发展成PHN。一旦形成,不仅睡不好、吃不下,还容易引发焦虑、抑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很多人一看到水泡就冲去药店买点“消炎药”涂一涂,或者干脆不管。这绝对是误区。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尽早口服抗病毒药物。越早治疗,越能减轻症状,预防神经痛。

推荐的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和泛昔洛韦。这些药必须在发病72小时内使用效果才最好。超过72小时再吃,效果就大打折扣。

而如果已经出现剧烈神经痛,还需要加用神经调节药,比如加巴喷丁或者普瑞巴林。有些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住院,配合激素、营养神经药物治疗。随便擦药膏、拖着不治,是对自己神经系统的犯罪。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得带状疱疹,但这四类人是高危人群。

第一类: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龄越大,免疫力越弱,病毒越容易复活。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是30岁以下的5倍以上。

第二类:长期压力大、作息紊乱的人。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会直接削弱免疫系统,为病毒提供“复活土壤”。

第三类:慢性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肿瘤患者。这些人本身免疫力就低,加上可能还在接受放化疗,风险更高。

第四类: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包括器官移植术后、风湿性疾病患者等。这类人群中,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可以达到正常人的10倍以上。

如果你属于上面这四类人,除了早点发现、早点用药,更应该考虑接种疫苗。2020年起,国内已引进重组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适用于50岁及以上人群。根据《中国疫苗专家共识》,这种疫苗能让预防率达到90%以上,甚至对70岁以上人群也有85%以上的保护效果。

它不是治疗药,但它能在病毒“复活”前,提前把门锁死。唯一的问题是:它不便宜。一针1300元左右,两针全程下来要花2600元。但和后续可能面对几年的神经痛、住院治疗费用比,这点钱不算什么。

你以为带状疱疹只是疼?那你太乐观了。如果病毒侵犯眼部,可能导致失明;侵犯耳部,可能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更严重的是,病毒还可能引发脑膜炎、脑炎,甚至死亡。尤其是免疫力极低的老人,死亡率并不低。

一项发表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80岁以上老人感染带状疱疹后,因并发症住院的比例高达15%。别把它当成小病,它不是。

带状疱疹不会因为你年轻就绕过你。不是只有老人才得,很多30多岁的年轻人也中招了,甚至有些是刚刚熬过几次大夜班。真正的关键在于免疫力。你身体越虚,病毒越猖狂。所以,除了疫苗之外,日常生活也要注意:

不熬夜、不酗酒,规律作息;

增强营养,保持运动;

慢性病要控制好,别让身体“漏洞百出”。

初期的带状疱疹,有时会被误当成皮肤过敏、湿疹、甚至肋间神经痛。尤其是没出现水泡前,只是一侧疼痛,很容易被误判。

一旦出现单侧刺痛,并伴随皮肤红斑或水泡,一定要尽快去看皮肤科或神经内科医生。拖得越久,病毒伤害越深,后遗症越难恢复。一句话总结:带状疱疹不是小病,它是神经系统的“定时炸弹”,别等爆了才后悔。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带状疱疹疫苗接种专家共识(2021年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1,54(9):745-751.
②.世界卫生组织.《Herpes Zoster Fact Sheet》.2022年发布.
③.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老年人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研究》.2020,(6):422-427.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