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和一品的员工也建议刘京京去做IP,她思考后接受了这个建议——如果通过短视频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嘉和一品创始人带领团队都做了什么、有什么新产品,这不失为一种和顾客交流的好方式。
一家20年的粥企,靠精细化管理再“破局”。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欣
编辑|米娜
头图摄影|邓攀
从2024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打造个人IP,他们或拍短视频、或直播带货,纷纷下场为自家品牌代言。
嘉和一品的员工也建议刘京京去做IP,她思考后接受了这个建议——如果通过短视频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嘉和一品创始人带领团队都做了什么、有什么新产品,这不失为一种和顾客交流的好方式。
她只提了一个要求:让我做真实的自己。“我做IP,但我不搞人设,我就做我自己。”刘京京告诉《中国企业家》,“我想传达的不只是嘉和一品做了什么,我日常的思考与理念,与孩子相处的日常,都是我想分享出来的。”
嘉和一品创立于2004年,品牌以粥品为核心特色,深耕中式营养快餐领域,门店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门店数超百家。
3月23日,《中国企业家》在北京见到了嘉和一品创始人、董事长刘京京。当天,她依然是一头黑长直的秀发,眼神明亮而灵动,透着满满的活力。
在过去一年里,餐饮行业经历了一轮激烈的价格战后,餐企经营成本持续攀升,盈利空间不断被压缩,现实压力下,众多餐饮企业纷纷通过优化管理流程、调整门店模式等手段来降低成本,以应对困境。
嘉和一品没有随波逐流。刘京京认为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质,而非一味的低价。“降价这条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保证不了品质的低价,最后伤害的只有品牌。好吃不贵,才是顾客真正想要的。”
面对这一趋势,嘉和一品给出的解题思路是,做更多高质平价产品。于是,在过去一年里,刘京京带着团队到全国各地寻找可以应用到产品上的地标性食材,并深入源头直采,以量换价,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嘉和一品也开始将部分爆款粥品零售化,以成品的方式打通餐饮与零售的界限;而今年5月,公司的一家全新工厂也将投产。
随着各项业务稳步推进,刘京京每天忙碌不已,关心供应链,更关心精细化管理,而这或许正是企业必须修炼的内功。
从供应链寻求降本增效
2024年年初,一场毫无预兆的价格战席卷至快餐领域,众多餐饮品牌普遍选择下调客单价,或以推出低价套餐的方式,卷入这波降价潮。
彼时,嘉和一品是否要随波逐流,参与降价,刘京京一时间难以做出决断。因为,降价可能会带来短期的客流量增长,但也会影响到品牌的价值定位和利润空间;而不降价则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一些机会。
在摇摆不定中,作为创始人的她倍感压力。
思索良久,嘉和一品仅仅恢复了过去最受欢迎的15元自助早餐系列。她也渐渐想通了,目光与重心不应该放在价格战上,更没必要去关注别人,而应该聚焦嘉和一品自身,找到更好的食材提升品质,保持正常价格。
如何做到“东西比别人好,又不能比别人贵”,已然成为刘京京和团队亟需攻克的首要难题。
她想到的第一个方法是,去食材源头找机会。以熬粥的谷米为例,嘉和一品直接到东北承包了千亩有机田,并与原产地达成包收协议。原产地将产量集中供应给嘉和一品,这直接帮助嘉和一品以量换价,锁定价格,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原材料上涨风险,降低成本。
在中央厨房环节,刘京京也找到了可以优化的细节。在保持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嘉和一品计划一次性投入建设更智能化,且实施精益化管理的工厂,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加工效率。
前前后后的摸索中,刘京京对精细化管理这个词,有了更多的切身感受。
嘉和一品的合作方之一,是家从事精工制造的公司,刘京京到对方工厂参观学习时发现,通过精细化改造,工厂的人工和产能效率提升了6倍。
参观当天,刘京京看到其中一个工人,就像在舞台上跳舞一样,在一个固定的操作位上,完成从第一个环节到第八个环节的所有工作,无需大幅度的来回搬运、走动。而这种通过空间规划和流程再造的方式,让效率有了几倍的增长。
这次参观破除了这位老餐饮人的一个误区。她告诉《中国企业家》,过去,行业里的人普遍认为中央厨房必须拥有大面积、宽敞的空间,以便于人员搬运和操作流程的顺畅。但这次参观后,团队发现这种观念需要改变——中央厨房的布局应当更加紧凑和高效,而不是单纯追求大面积的车间。
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让刘京京深受启发,她立即拍板决定引入这个合作方。将专业团队请进门,开始全方位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
这一举措带来了巨大的优化空间。“以空间利用为例,过去1000平方米的空间仅能容纳两条生产线,如今经过重新规划,可以容纳五条生产线。在员工操作方面,以往一个流程可能需要员工多次搬运才能完成,现在从头到尾他只需‘一次领料+原地操作’,即可完成任务,中间环节几乎全被压缩掉了。”刘京京介绍道。
最初,刘京京在内部提出“品质绝不能降低,甚至还要提高,同时成本也要降低”这一要求时,团队觉得这是个无解的难题。但随着源头直采与供应链降本增效,嘉和一品逐步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
“过去,有观点认为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值得重新做一遍,但我真正觉得,精细化管理才是各行各业大幅提升效率的关键。”刘京京说。
之后,从工厂端到门店,推进精益管理成为嘉和一品的核心任务。不过,在任何一个成熟组织内部推行任何改革,都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与困难,更何况是一家成立了20多年的企业。
刘京京也坦言,在推进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并非易事,所有人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段磨合期。无论是工厂端还是门店端的员工,起初都对新流程似懂非懂。比如,流程再造后,中央厨房的工厂员工最初觉得工作空间被“紧缩”了,施展不开。
她很理解大家,一项改革在尚未看到成果时,改变他人的习惯往往会遭遇抵触。毕竟,人最习惯于用惯性思维按老方式做事,因为这种方式对他们来说最省心。
推行改革没有捷径,只能用一步一步走的“笨方法”。刘京京耐心地将复杂的改革内容掰开揉碎,反复讲解,先让员工真正看到改革带来的效果。比如,要让员工理解改革是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最简单的就是让负责前三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无需操心后期的其他环节。
“随着更多员工真正投入到新的工作流程中,大家会发现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宽的通道,因为新的流程设计减少了不必要的走动,之后,再慢慢建立他们对改革的信任和信心。”刘京京解释道。
另一方面,激励措施也至关重要。当员工看到改革确实让工作变得更简单、更高效时,刘京京也给予他们激励,让他们感受到改变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内部推进改革的同时,刘京京也愈发重视一线员工的能动性。
她给《中国企业家》讲了个故事:过去一个工厂在装盒环节检查时,发现有些盒子是空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公司计划重金研究一套昂贵的重量检测设备,但一个员工发现,其实只要用吹风机或电扇一吹,空盒子就会晃动,从而被轻易识别并吹掉。
“这说明,换个思路,不一定非得靠高投资、大设备来解决问题,小小的革新往往就能起到关键作用。”刘京京说,“嘉和一品也在证明‘实践高手在一线’这句话,积极鼓励大家出谋划策。毕竟,他们身处一线,往往掌握着一些实用的小技巧,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前端中央厨房在迭代,后端也有了更多创新的动作。创新的动作之一,依然是围绕粥品。进入2025年,刘京京计划将一些在门店销售火爆的粥品制成成品,进入零售渠道。
在她看来,嘉和一品有打通餐饮与零售的优势。一方面,嘉和一品是具有中央厨房和食品加工厂的餐饮企业,能够供应稳定的食材和保障食品安全,从而尝试餐饮零售化。此外,嘉和一品有超百家餐厅,每年接触到无数顾客,也能第一时间在门店让顾客品尝、让产品再迭代。
事实也的确如此,零售产品在研发和推出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迭代升级。
最初,团队计划采用袋装设计,并设计了拥有专利的可微波加热包装,撕开后即可作为小碗使用,以便于消费者在户外或办公室加热食用。但这款产品真正在门店让顾客品尝后,却收到了许多要求迭代的建议。
刘京京在门店观察发现,如今大多数顾客拿起产品第一件事就是看配料表,相应的也有不少顾客反映,包装上应清晰标注配方,于是团队就在包装上醒目地体现原料罗盘,并标注了“零添加鲜食粥”以满足顾客对透明度的需求。
之后,又有顾客提出,袋子在户外使用时不够方便,尤其是在高铁等旅途中,会有洒出风险,团队就又选择包装行业龙头企业奥瑞金,共同研发更适合的包装。最后找到了既便捷,又能水浴加热,甚至可以直接放在无线充电器上加热的“小金碗”。
对于零售化转型,刘京京依然坚持以零添加为目标。虽然零添加产品在成本上可能会高一些,加之使用有机食材成本,可能会拉高产品价格,但在后端供应链不断优化下,即将投放市场的零售化产品,与市场上现有的同款产品相比,在价格上至少会有20%到30%的优势。
复盘过去一年的动作,刘京京很感慨,在团队推行精细化管理,要求大家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几乎经历了从最初的不理解,到逐渐接受,并最终见到成效的全过程,这一路面临巨大压力,甚至有失败风险,好在团队和自己都坚持下来了。
“去年,我对自己和很多员工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钝感力’,不能事事都追求完美,不要过于苛求自己。但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或挫折就轻易放弃。”刘京京感慨道,“换一种心态去看待,把克服困难的过程视作‘升级打怪’的过程,就像电影《哪吒》中的哪吒一样。”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