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西这片浸润着周秦汉唐文明的土地上,有一位文博人用近40载光阴力行文化传承使命,在文博社教、文化传播、教育培训等领域执着坚守、创新突破,展现出文博人的文化力量。她,就是深耕文博一线的何宏——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简称“汉阳陵”)副院长。不久前,她刚刚荣获2024
在陕西这片浸润着周秦汉唐文明的土地上,有一位文博人用近40载光阴力行文化传承使命,在文博社教、文化传播、教育培训等领域执着坚守、创新突破,展现出文博人的文化力量。她,就是深耕文博一线的何宏——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简称“汉阳陵”)副院长。不久前,她刚刚荣获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从讲解员到“秦文化”宣传者
1986年,何宏带着对历史的敬畏踏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为一名讲解员。在日复一日的讲解中,她不断学习、钻研如何讲好陈列展示以及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等知识。在担任社教部负责人期间,她从观众充满求知欲的眼神中深切感受到博物馆社教工作的使命和责任,开始思考如何让枯燥的文物知识变得更生动、易懂,吸引更多人学习中国历史文化。
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并对秦文化感兴趣,她带领团队策划推出了“我是文物修复师——学修兵马俑”特色教育项目。“整个项目围绕兵马俑的保护修复,从知识导入、动手体验到带走成果,加深了参与者对秦俑的认识、对秦陵文物价值的理解。”何宏说,开发针对中小学生的特色文博课程一直是她想做的事,希望让孩子从兴趣出发,深入其中,感受文明传承的温度。该项目后来获得了陕西省首届博物馆教育十佳案例。
除了面向中国孩子,何宏还带着她的课程走出了国门。2017年,由她主导的“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项目走进了美国的中小学课堂。该项目依托美国史密森尼数字平台,将秦俑文化转化为适合美国中小学生的课程。2021年,该项目入选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优秀推荐案例。
探索“汉文化”公共教育课堂
“汉阳陵是一座有着丰厚汉文化资源的考古遗址类博物馆,今天常说的汉人、汉字、汉语等,都和汉代息息相关。”2020年,何宏调任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任副院长,从“秦俑人”变为“阳陵人”。“作为汉阳陵的镇馆之宝,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体现了汉代出土文物的女性之美。如何将以其为代表的汉文化创新转化展示,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何宏说。
面对汉代文明的厚重积淀,何宏坚持以“文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社会教育探索的方向,提出“博物馆不应是学校的补充,而应是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在她的创研下,汉阳陵与西安市碑林区南门小学合作推出了“博悟·搏艺——汉代体育运动双师课堂”系列特色博物馆课程。该课程将汉代体育运动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孩子们通过蹴鞠、角抵等活动,加深了对汉代“尚武崇文”精神的理解。之后推出的“博悟·典故”“博悟·探秘”等“博悟”系列课程都取得了良好社会反馈,还通过直播,让远在河南周口、陕西山阳的数百名小学生同步参与学习,也吸引了新疆和田的孩子加入。
“当看到陕西、河南、新疆的乡村孩子在线上课堂欢乐互动时,顿时觉得所有辛勤付出都值了。”何宏说,很欣慰能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了解历史文化的窗,让汉文化教育可复制、可推广,惠及更多人。
让每个群体都能触摸文明
在公众教育的道路上,何宏始终将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放在心上。2022年,何宏与同事组织策划了“博悟·关爱”系列公益活动,多次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和养老院,通过汉阳陵VR实景、汉代体育游戏、“穿汉服 学汉礼”等体验活动,让特殊群体均等享受到文化服务。
她率先在全国博物馆推出“汉文化教育丛书”课程资源的永久共享,让偏远地区的学校能随时开展文博教学。何宏表示,“希望架起一座桥,让历史与未来在教育中相遇。”
从秦陵到汉陵,从讲解员到管理者,何宏见证了博物馆从“文物仓库”到“文化客厅”的转型,也亲历了社会教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变化。在她看来,新时代的文博工作者既要做历史的“守夜人”,更要做文明的“摆渡人”。她常说,文化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生根发芽。
如今,何宏又有了新的目标:带领社教团队逐步构建覆盖全学段的汉文化教育体系;探索数字化教育场景,让青少年在虚拟空间中与历史对话。她用青春诠释热爱、用创新突破边界、用坚守传递文明、用教育连接历史和未来,当看到汉阳陵银杏林里孩子们专注聆听讲解的脸庞、听到线上课堂传来的不同地域学生的笑声,她觉得,那些沉睡千年的文物正化作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