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并不是一项普通的租赁合作,而是中国国产民航客机首次在发达国际民航市场实现商业化营运。不同于以往一次性的试飞展示,这一次,飞机不是来参加展览的,是来正式干活的。
4月19日,中国飞机飞进越南:一场跨越十年的逆袭,正悄然落地
两架由成都航空运营的C909国产支线客机,首次搭载旅客执行越捷航空的“河内—昆岛—胡志明”航班。
这并不是一项普通的租赁合作,而是中国国产民航客机首次在发达国际民航市场实现商业化营运。不同于以往一次性的试飞展示,这一次,飞机不是来参加展览的,是来正式干活的。
事情发生在几天前。4月18日,一架原定交付厦门航空的波音737 MAX 8,在落地后不到48小时内,被要求“空机返航”,重新飞回了西雅图。
路透社指出,中国监管层已全面暂停接收波音公司新交付的客机,而这一动作正值美国贸易政策对华进一步收紧之后。
与此同时,从成都腾飞的C909,却稳稳地落地在了胡志明市新山一机场,并于隔日开启常态化值飞任务。细节很重要:这不是一次政府牵头的“象征式投放,而是经由市场租赁渠道、航空公司运营计划、越南民航管理局审批的标准国际航程启动。
这正是区别于“政策动作”的地方:项目之所以能落地,是因为有人愿意买单、有人愿意排队登机。这不是标语推动的,而是旅客做出的选择。
过去十年里,中国国产飞机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有没有飞机,而是“谁愿意坐”。
根据FlightGlobal早前对商飞项目评估报告指出,C919和C909在早期曾遭遇“部件返修”和“航线适应难度”等问题,国外客户更将其视为“尚未商业化成熟”的平台。2017年,一家沙特租赁公司原计划引进ARJ21,最终搁置项目,原因就是“配套维护能力缺失”。
而这一次在越南落地,细节早已今非昔比:
首航飞机由成都航空提供机组支持、并协助越捷航空完成飞行数据录入
项目背后引入了由中航工业和马来西亚MH维修平台联合打造的“亚洲维修链”
越南机场使用的滑行导航系统也接入了中国商飞提供的数字地图接口
不是送飞机,而是送一整套服务系统——飞行、运营、培训、维护全打包。这才是“商业化航线”真正落地的底气。
越南并不是“谁都能落地的市场”。
根据越南民航局(CAAV)2024年运输报告,越南年旅客运输量已超1.2亿人次,其中超过40%集中在“短航程、岛际、快线”等支线段位——这与C909的航程和容量高度适配。
越南支线市场主要由A319和ATR-72等老化机型撑场,维修成本高、排放标准难达,航空公司早就想换机型。
中方提出的“低油耗、高频次、国产部件可更换率高”的飞行模型,正好对症下药。越捷航空技术主管Nguyen Bao在接受越通社采访时表示:“我们不是政治选择,我们选的是下一代可运营飞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输出的不仅仅是一架飞机,而是一整套航空运营方案:
飞机租赁方是成都航空背后的“国银租赁”,拥有东南亚航空资产投资经验
维修体系由南航技术+吉隆坡MRO协作建立,支持5年内不出境维修
模拟培训系统也同步落地,商飞将在胡志明设立首个海外模拟飞行中心,预计2025年Q3启用
这种“整机+服务+融资+培训”的一体式输出,不再是出口,而是建立在产业协同能力基础上的“可复制航线模型”。
这也解释了为何老挝、马来西亚虽未高调官宣,却已低调接入。4月12日,老挝航空已完成C909首飞,航线为琅勃拉邦—万象。数据源自Lao Airlines官方网站
早在2020年以前,国产飞机还常被国外航空论坛贴上“中看不中飞”的标签。而真正让质疑瓦解的,并不是哪篇新闻通稿,而是一张张准点登机的登机牌。
据彭博社4月15日报道,在中方暂停波音交付后,波音公司股价48小时内下跌超7%,3家航材供应商冻结续签合同。
这不是偶然,而是市场在寻找稳定替代路径。
不是国产飞机赢了“意识形态”,而是赢了航材交付表、航班调度单和维修成本清单。
过去由波音主导的部分亚太市场,正在被“交付更快、成本更低、运维本地化”的替代产品悄悄接手。而国产C系列飞机,正好赶上了窗口期。
这并非谁压过谁的问题,而是谁在别人后退时,刚好有了自己的站位。
国产飞机并没有赢在宣传上,而是赢在机场塔台的接收表、地勤人员的培训排期、航空公司财务报表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栏里。
一个时代的逆转,不需要谁说了算,它会出现在登机口排队时,旅客脸上的表情里。
来源:扛龙北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