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诗词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功底。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笔耕不辍,以诗词记录革命历程、抒发革命情怀。其诗词作品比如《梅岭三章》等,风格豪迈奔放、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陈毅故居雕像
陈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诗词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功底。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笔耕不辍,以诗词记录革命历程、抒发革命情怀。其诗词作品比如《梅岭三章》等,风格豪迈奔放、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梅岭三章》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既是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一首壮丽史诗,也是陈毅元帅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源泉。
粟裕也写诗,但无论从数量、名气上,都比陈毅差多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陈毅诗词集》介绍,收录了陈毅从 1921 年 11 月至 1968 年 7 月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诗词 355 篇,有 700 余首。粟裕的诗,屈指可数。
《抒怀》
半世生涯戎马间,一身系得几危安。
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
松苍敢向云争立,草劲何惧疾风寒。
生死浮沉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
这首诗浓缩了粟裕艰苦奋战、壮怀激烈、曲折坎坷、无私无畏、光明磊落的革命一生,表达了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把人民利益看得重如青山的高尚情怀。作为一名优秀的师范生,写古体诗和练习书法,也是那个年代必备的基本功。
陈毅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除了诗词创作外,他年轻时还爱好文学,写过小说、散文,翻译过法国文学作品,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旅法时期,陈毅开始大量进行文学创作,发表了诸多诗歌,以及通讯、杂感等。他还将马克思主义融入文学创作和评论当中,曾发表《论劳动文艺》《对罗曼・罗兰及其英雄主义的批评》《对法朗士的批评》《对巴尔比士著作的介绍》等文章,展现出其在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陈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文学社团 —— 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他经王统照介绍加入该社团,创作了不少作品,如小说《报仇》《十年的升沉》、白话诗《春光》《游云》等,发表在《晨报副刊》上,为文学研究会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的繁荣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比之下,粟裕留给后人的文字材料绝大多数都是军事类的工作总结和报告,除了少量诗歌,纯粹抒发感情和虚构故事的文学作品几乎没有。
《大决战》《淮海战役》里,粟裕看着室外小战士在跳舞,不禁吹起了口琴,展现了难得轻松的一面。电视剧《粟裕大将》里,杜聿明问粟裕喜欢什么曲子,听到粟裕喜欢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安排播放,并专门送给了粟裕一张唱片。这说明粟裕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在这方面,师范生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比起多才多艺的陈老总就差的多了。陈毅在法国留学,其实和政委一样,没学什么正经文化,就在施耐德公司的炮厂当杂工“勤工俭学”,倒是有条件读了很多法国文学作品,深深感染了法国的浪漫艺术气息。陈毅在新四军军部的会议上,曾用法文演唱《马赛曲》,这也说明他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和才艺。慷慨激昂的《新四军军歌》是陈毅提议创作,并写出的歌词初稿。由何士德谱曲。《新四军军歌》曲调雄浑有力,富有革命激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历史歌曲之一。其数次修改都是在陈毅的指导下才定型,这表明陈毅对音乐如何表达情感和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
主管外交工作中,陈毅也善于利用文化交流来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其中就包括音乐交流。他提出“围棋、乒乓、书法、兰花都可以交流,不谈政治,只谈友好”的建议,促成了1960年日本围棋代表团首访中国的中日关系破冰之行。此后中日民间交流日益增多,这也为音乐等文化领域的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间接地推动了音乐交流与发展。
陈毅喜爱下棋,尤其是围棋和象棋。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对围棋产生浓厚兴趣,战争年代也棋具随身。他常从围棋中阐示军事上的道理,认为棋道之中充满了军事辩证法。解放后,他对我国围棋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曾多次接见棋手,还被推选为中国围棋协会名誉主席,倡导“围棋外交”,为中日文化交流和邦交正常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因文艺作品表现陈毅大战中对枪炮声充耳不闻,自顾自与棋手对弈,棋局结束,战场上也凯歌高唱。这确实属于文学虚构了,尽管在指挥战役方面不用陈老总操太多心,但是前线战士分分钟都在流血牺牲,陈老总又怎么可能置之度外,有闲情逸致去下棋呢?
陈毅从小爱好体育,成年后依然对体育运动情有独钟且广泛涉猎,足球、乒乓球等都得心应手。在外交场合,他也常以体育为纽带,促进国家间的友好交流。
我们除了知道粟裕喜欢音乐,会吹口琴,没有资料显示粟裕对琴棋书画有什么爱好和特长,这些方面,比涉猎广泛得陈老总差多了。
粟裕的爱好就是三个:地图、望远镜和手枪。
粟裕最大的爱好是看地图,地图是他须臾不离的珍宝。战争年代,每到一个地方,他首要之事就是挂地图、看地图。全国解放后,他的办公室、书房、卧室仍满挂地图。他不仅看战役相关地图,还会看友邻部队地区以及更大范围的地图,从战略全局考虑问题。他所领导的部队,其中之一就是地图粟裕看地图,一看就是一天,有的时候,会把自己关在屋里面好几天看地图。每当这时候,陈毅就会关照警卫员不让任何人去打扰粟裕,影响粟裕考虑问题。
粟裕认为“地图是军人心中的战场”,“不谙地图,无以为宿将”,将熟悉地图、熟悉地形作为指挥员的基本功,把地图视为军事指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全面抗战初期,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决定成立测绘队,要求绘制的地图必须标清楚村庄距离、房屋数、河流宽窄深浅、地形隐蔽或开阔等信息。通过长期对地图的研究和实地勘察,粟裕对战区内的村庄、道路、河流、桥梁等地形地貌摸得非常清楚,了然于心,这使他能把军队的作战行动安排得特别严密。
古代士兵,骑马射箭是基本功,将军更是精通骑射。而粟裕将军不光是个神枪手,也精通骑术。
粟裕从小就喜欢枪。参加革命后对枪更是爱不释手,睡觉都抱在怀里。他收藏了各种枪,包括战场缴获的、部队或国际友人赠送的以及我国自行制造的,并且对其性能了如指掌。
粟裕骑术精湛,能达到倒骑马背照样办事的境界,还能在行军途中召开“马背会议”。粟裕还会开汽车,骑摩托车,喜欢代替驾驶员开车。而且,粟裕还要求身边的参谋侦察员都学会开车、骑马、骑摩托车。
陈毅枪法也还可以,但是比起粟裕这神枪手来说就差很多了。比驾驶技术,陈毅就差更多了。
陈毅早在法国留学的时候就学会了开车,是名副其实的 “老司机”。不过他回国后,红军时期条件差,没有开车的机会。后来新四军缴获的汽车多有了条件,但陈毅很久没开车,驾驶技术生疏,汽车跑起来东倒西歪,而且经常抛锚熄火。但他仍爱好开车,有时会抢着自己开车,险象环生,吓得驾驶员胆战心惊。于是粟裕就命令驾驶员,为了陈老总安全,一定不要让他开车。
孟良崮战役缴获张灵甫的黑色敞篷小吉普,一直是陈老总的座驾,陪伴他从华东到中原。他还在后面挂了个小房车,铺上被窝,晚上就在车里宿营。
粟裕是游泳高手,能在水中自由来去,南方三年游击战时,这门技艺多次使他死里逃生。他还教会了不少人游泳,如教会了华野副政委钟期光(著名演员柯蓝的爷爷)。
但是没有资料显示,陈毅会游泳。这一点,粟裕稍微强一点。
来源:讲故事的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