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4 月 18 日,杭州市住保房管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契税新政,明确主城区(上城、拱墅、西湖、滨江)住房套数查询范围由全市缩至购房所在区。
2025 年 4 月 18 日,杭州市住保房管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契税新政,明确主城区(上城、拱墅、西湖、滨江)住房套数查询范围由全市缩至购房所在区。
这一政策调整直接打破了此前跨区房源互认的规则,例如在滨江拥有一套住房的家庭,若在西湖区无房,再次购房时可享受首套契税优惠(1% 税率),较之前第三套3%的税率节省约10 万元(以 500 万元房产计算)。
业内预计,杭州新政会进一步激活改善型需求,尤其是主城区“老破小”置换次新房的市场活力。
其实,杭州此次政策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杭州一直以来房地产精准施政的延续,值得其他城市主政者认真学习。
杭州连续十年常住人口增量超10万,2024年达1262.4万人,其中净流入人口近387万,占常住人口的30.7%。2025年一季度,杭州人才净流入量仍居全国首位,其中3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达 68%,形成稳定的刚需市场。
同时,“六小龙” 科技企业(如字节跳动、快手、小红书等)的集聚吸引了大量高净值人才,推动高端改善型住房需求。
其二,产业升级与城市能级提升。
杭州从“电商之都”向“硬科技之都”转型,海康威视、新华三、吉利汽车等企业的技术突破,带动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2024年杭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万元,同比增长6.8%,为房价提供了坚实支撑。
同时,“一核九星”城市规划推动多中心发展,未来科技城、钱江世纪城等新兴板块的成熟,分流了传统主城区的购房压力。
其三、政策工具箱的精准调控。
土地政策创新:杭州首创“竞品质”土地出让模式,要求房企先提交项目品质方案,再参与竞拍,从源头保障住房质量。2025年一季度,杭州土地出让金达595.1 亿元,同比增长149%,但政府通过限定地块容积率(平均1.8)、建筑限高等指标,避免市场过热。
预售资金监管:2022年实施的“强监管”模式将预售资金拨付节点从4个增加到6个,并引入第三方审计,确保资金优先用于工程建设。截至2024年底,杭州未出现因资金链断裂导致的烂尾楼项目。
限购政策动态优化:2024年全面取消非核心区限购,2025年契税新政进一步细化主城区购房规则,既遏制投机又释放合理需求。
杭州两家头部房企 —— 滨江集团与绿城中国,在行业暴雷潮中保持稳健,其成功经验可归纳为三点:
其一,聚焦本地市场的战略定力。
滨江集团 2023 年新增土地储备中,杭州占比 60%,浙江省内其他城市占 25%,省外仅 15%。绿城中国 2024 年在杭州的销售额占比达 40%,核心项目如晓风印月、桂语江南等均实现 “首开即罄”。这种 “深耕杭州、辐射浙江” 的策略,降低了区域市场波动风险。
其二,财务指标的严格把控。
低负债率:滨江集团 2023 年净负债率 15.08%,现金短债比 2.42 倍;绿城中国 2024 年净资产负债率 56.6%,平均融资成本 3.7%,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高权益比:绿城 2024 年权益销售额占比 70%,合作项目多采用 “小股操盘” 模式,避免过度依赖外部融资。
精准投资:滨江集团 2024 年拿地销售比控制在 40% 以内,绿城则通过 “做一成一” 原则,确保项目利润率不低于 8%。
其三,品质驱动的产品力。
杭州房企将 “品质” 作为核心竞争力。绿城 2024 年蝉联中国房地产产品力第一,其 “桂花系”“晓风系” 产品溢价率达 15%-20%。滨江集团则以 “零维权” 项目著称,2024 年交付的 12 个项目中,9 个实现 “交付即办证”。这种品质口碑在二手房市场转化为溢价,例如绿城晓风印月二手房挂牌价较周边项目高 10%-15%。
可以说,杭州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本质是政策韧性、产业动能与房企定力的共振结果。
从 “竞品质” 土地出让到预售资金强监管,从数字经济引才到精准契税新政,杭州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了风险隔离机制。本土房企则以财务稳健、品质深耕在行业洗牌中突围。
这种“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守”的三角关系,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未来,杭州需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通过结构性改革应对人口与库存挑战,巩固“全国楼市稳定器”的地位。
来源:地产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