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清明前夕,重庆理工大学智慧停车项目团队队长、财务管理专业大二学生陈仪正对着电脑屏幕反复校核智慧停车调研报告中的数据。这份凝结着团队4个月心血的《山水之城民生之治:智慧停车赋能老旧社区微更新的探索与实践》调研报告,即将为山城破解停车难题提供“高校方案”。
本报讯(记者 杨国良 通讯员 罗鉴益 杨心柔)今年清明前夕,重庆理工大学智慧停车项目团队队长、财务管理专业大二学生陈仪正对着电脑屏幕反复校核智慧停车调研报告中的数据。这份凝结着团队4个月心血的《山水之城民生之治:智慧停车赋能老旧社区微更新的探索与实践》调研报告,即将为山城破解停车难题提供“高校方案”。
重庆市的老旧社区面临着“停车难”的特殊困境:坡地地形导致平面停车资源稀缺,传统管理方式下车位空置率高达40%,如九龙坡区建工二村露天停车场日均闲置车位超120个,渝中区大溪沟街道陡坡车位更因视线盲区频发事故……“开车10分钟,找位半小时”成为居民生活痛点,也成为该校“智慧停车赋能老旧社区微更新”团队的攻关起点。
“我们跑遍全市38个区县,发现83%的老旧社区存在停车设施不足与空间利用低效的双重矛盾。”团队指导教师、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教授陈立介绍,师生们采用“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政策文件+书报刊物+居民访谈”立体调研法,累计收集有效问卷2000余份,绘制157个社区停车热力图,系统梳理出山地城市停车的“五大痛点”——地形约束、产权复杂引发管理真空、供需错配造成资源浪费、设施老旧埋下安全隐患、传统模式难以适应智慧化需求。
基于调研数据,团队创新性提出“立体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双轮驱动方案:在空间利用上,针对山城“垂直高差大、水平空间窄”的特点,设计“叠层升降式”“边坡嵌入式”立体停车设备,可在同等面积下提升3—5倍停车容量;在管理模式上,开发集车位预约、自动导航、动态计费于一体的智慧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将空置率降至8%以下。
这份78页、4.4万字的报告不是只停留在纸面上。在江北区观音桥街道试点社区,团队联合市政部门将闲置坡地改造成智能立体车库,通过“分时共享”机制实现居民与商圈车位资源互通,预计年减少无效车流15万次,节约社会时间成本超20万小时。“学生们的方案既接地气又有科技含量,解决了我们多年想解决却没解决的难题。”观音桥街道办主任李志强感慨道。
“通过广泛调研与深入剖析,我们团队提出‘5+4+5’体系方案,即五个实施机制、四阶段实施路径、五项实施方法。”陈仪向记者展示着调研日志里的200余张现场照片,“这场跨学科实践凝聚了社会工作、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3个专业师生的智慧,希望能够探索形成可复制的产教融合范式。”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