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种一坡收一箩”的困窘,到“茶旅融合”的蝶变,一个藏在陇南大山深处的村落,正用一片叶子探寻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发展振兴之路。今天,记者走进文县碧口镇马家山村,看小茶篓里的春天。
从“种一坡收一箩”的困窘,到“茶旅融合”的蝶变,一个藏在陇南大山深处的村落,正用一片叶子探寻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发展振兴之路。今天,记者走进文县碧口镇马家山村,看小茶篓里的春天。
凌晨五点半,山野还被墨色笼罩,50岁的杨兴已发动汽车,驶向20公里外的碧口镇。
汽车沿着盘旋的乡村公路,来到了碧口镇。这座被群山环绕的古镇,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现在,古镇清晨虽没了骡马嘶鸣,却多了采茶工匆忙的脚步。
在短暂的沟通后,采茶工人便急忙钻进了车里。今年50多岁的张玉萍每年采茶季都会来到这里,凭借娴熟的手艺赚取一份收入。对于像张玉萍这样的采茶工来说,马家山村的茶园就像他们的“淘金之地”,而杨兴则是他们在这里的“引路人”。
随着第一缕阳光照在马家山的山梁上,杨兴和采茶工人们向茶园出发。这些油亮的茶篓,装过杨兴祖辈采的茶,可今年开春,它要装的东西似乎不一样了。
然而,曾经的杨兴在这片茶山上也经历过无数的艰难与挫折。刚返乡时,他在荒坡试种茶树,可产出的茶叶品质不行。为了卖茶,他常常背着百斤鲜叶,走上四十里山路,却连孩子的学费都换不回。
转机出现在2002年,这一年,文县农业农村局从浙江引进了“龙井43号”新品种。
同时,县里举办的电商培训,更是为这个古老的茶乡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杨兴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摇身一变成为了“茶篓主播”。
在茶园里,杨兴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地向网友们介绍着自家茶叶的茶毫、口感。通过网络,“龙井43号”茶叶走出了大山,茶叶销路打开了,村里的经济也活了起来。闲置的空地被改造成了茶文化休闲地,吸引着游客前来。
此外,马家山村抓住茶产业示范村建设契机,成立乡村旅游产业联合党支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当地及周边茶农稳定增收。2024年,马家山全村茶园面积达1780亩,茶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75%以上。
目前,文县全县已建成生态茶园10.2万亩,茶叶产业已成为文县茶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记者手记】记者在采访中深深体会到,马家山村的蝶变再次印证着传统农业的突围,既要守住匠心传承的“茶背篓”,更要搭上与时俱进的“云上舟”。这片生长在北纬32度的神奇绿叶,正踏着新时代的节拍走向世界、香飘万里,讲述着陇原乡村破茧重生的春天故事。
来源:甘肃公共应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