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小目标”撬动“大阅读” | 第三届《教师报》“推动陕西阅读十大教育人物”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1 16:59 2

摘要: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逻辑:阅读是思维的磨刀石,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引擎。PISA测试数据显示,阅读能力与数学、科学成绩的相关系数高达0.72,这意味着阅读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根基,更是全学科学习的“隐形阶梯”。然而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逻辑:阅读是思维的磨刀石,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引擎。PISA测试数据显示,阅读能力与数学、科学成绩的相关系数高达0.72,这意味着阅读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根基,更是全学科学习的“隐形阶梯”。然而,在教育的惯性轨道上,“大阅读”的推进如同巨轮转向,课时的挤压让阅读沦为“课后甜点”,标准化评价体系难以量化阅读的深远价值,短视频时代的碎片化冲击更让深度阅读成为“濒危能力”。当宏观愿景遭遇现实掣肘,教育者亟需找到支点——通过可量化、可追踪、可落地的“小目标”,以渐进式策略唤醒学生的阅读内驱力,最终达成“人人皆读、处处可读、时时在读”的理想状态。

当大任务被拆解为阶梯式小步骤,个体的完成动力会随着目标接近而指数级增强。正如阿基米德杠杆的隐喻,教育者需要设计的,不仅是支点的位置,更是每一寸施力的精准与韧性。

以教育叙事的方式来回顾“小目标”推动“大阅读”的实践,难以一言蔽之,还是从小处说起。

2004年,在任教的第八个年头,我迎来了专业发展的瓶颈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被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和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深深触动,深为震撼和自省,自此开启了一本本教育经典的研读。我将李烈校长的《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读了三遍,书中“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师生关系。

和学生一起背唐诗宋词,每天清晨与学生共读一首诗词,积累文化底蕴;与学生共读童书,如《鲁滨逊漂流记》《绿野仙踪》,发现儿童文学的独特魅力。在阅读的坚持与传播中,我收获了语文教学的轻松与幸福感。

2007年,我参加“全国经典诗文诵读大赛”获二等奖,提出“和节而吟”古诗诵读法(通过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2008年,我指导的学生获儿童诗歌创作大赛一等奖,验证了“读写结合”的有效性;2012年,我出版教育著作《孩子,你能行》,书中以“书架前的孩子”叙写儿童阅读实践经验;2014年,我创办校报《博雅小报》,鼓励全校学生投稿,并出版写给孩子们的散文集《故乡集美》,让阅读与生活结合。

这些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阅读需要从“小”处着手,以具体可行的目标推动阅读习惯的养成,一个个小而精确的短期可实现目标组成“目标链”,推动阅读持续发展。

提灯引路:小目标构建大体系

小诵读,大根基。内容涵盖古诗、蒙学、经学等,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诵读一段蒙学,每学期完成50首古诗背诵,小学阶段完成经学名篇诵读与背诵,让文化传承落在“10分钟晨读”的实处。

小书单,大拓展。围绕“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板块,整理教材里的作家作品,同步构建课外阅读体系,建立“文学”“科学”“人文”三大类别书单,每个学段推荐10本基础书目,形成30本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和70本推荐书目。从2016年起持续推行清单式阅读推荐,将大目标分解到每学期、每月、每周甚至每天。

研究表明,分散学习(每天少量积累)比集中背诵更有效。这些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阅读推广需要“小切口、深挖掘”,通过具体的、可量化的目标(如“每天背诵一首诗”“每周共读一本书”)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

小目标集聚大力量,经典积累的阶梯式设计:

小学阶段完成300首古诗、30篇蒙学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10篇经学名篇(如《论语》选段)的积累。

“10分钟晨读”计划:每天早晨固定10分钟,采用“诵读—理解—背诵”三步法;“每周两首古诗”打卡:以“校园古诗对对碰”的形式,通过校园电视台、校园文化使者、梦桃有约等方式,进行古诗背诵打卡,结合学校“七彩阳光评价体系”颁发“阅读与表达”向美卡,集齐卡片颁发奖杯;每学期末举办“学期古诗大会”朗诵比赛,增强仪式感。

6年后,80%的学生能熟练背诵《唐诗三百首》中的200首以上,部分学生甚至能创作古体诗。

1.小坚持,大收获。把“完整阅读一本书”作为首要目标,创建走廊图书馆,推行“浸入式”阅读,将图书室书籍分配到班级走廊,利用碎片时间实现“读几行”到“读一本”的跨越;推行“每日三页”整本书计划,通过“课前读片段、悦读课读章节、周末读全书”的阶梯式推进,让厚书变“薄”。

走廊图书馆的“魔法效应”。在班级教室外走廊设计大量书架,将走廊空间改造成“走廊图书馆”,将图书馆的书籍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特点分到班级。

每学期初组织一次“认领一本书,选择一个心仪的社团”活动,建立学生与书之间的归属关系;每学期引导学生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补充到走廊图书馆,成为自己的阅读标签,借机了解学生的阅读喜好;每学期从推荐书单里选择两本,组织全员阅读,解决阅读仅凭兴趣难以实现阅读实际需求的问题。丰富走廊图书馆内容,更大程度满足高品质阅读的要求和学生对阅读的需求。

一年级新入学以绘本为切入点,摆放卡梅拉系列绘本,逐步增加《小猪西里呼噜》《李酼佩数学童话集》等。三年级以“动物小说”为主题,摆放沈石溪的《狼王梦》、黑鹤的《驯鹿六季》。五年级结合历史单元,陈列《少年读史记》《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学生课间随手取阅,平均每日碎片阅读时间增加15分钟。一学期后,全校完整读完一本书的学生比例大幅提升。实现从碎片阅读到完整阅读的跨越。

2.小活动,大舞台。开展“图书漂流周”微活动,通过读写绘、思维导图、书签制作等形式,鼓励学生多元表达;通过“寻找校园最美朗读者”等轻量级展示,让每个孩子都能“小试身手”。

让阅读“活起来”的创意实践。课前3分钟,教师朗读《我想去看海》片段,定格在“朝着梦想中的大海走去”的悬念处;悦读课上,学生分组演绎《我想有颗星星》片段,用角色扮演理解人物;周末挑战,完成全书阅读的学生可获紫色“向美卡”。通过阅读活动,85%的一年级学生在一个月内独立读完这套童书中的两到三本,实现了小学段阅读的兴趣入门。

让书籍在开放空间自由流动,交换阅读,互赠书签,我们会惊喜地发现,某位同学的书签过段时间夹在了另一位同学的书本里,传递着友好的同时,收获和智慧也在孩子们中间悄然传递。

随着学生的成长“读写绘结合”“思维导图大赛”“书箱盲盒”等活动也随着书籍的漂流同步展开。

在寻找“校园最美朗读者”活动中,教师用手机录制学生的朗读视频,发布在学校公众号上,原本害羞的一年级小同学,获得了家长和同学们的点赞。这次经历让他爱上表达,后来主动报名学校朗诵比赛。

3.小分享,大成长。开展“1分钟好书推荐”微分享,实施“1+1”共读计划(1天亲子共读+1次师生共读),开辟“悦音读韵”网络阅读分享空间,生生、师生、亲子互动,用碎片时间织就阅读网络。通过亲子共读打卡、师生共读打卡,形成共读氛围。

1分钟荐书的快速传播。每周晨会设置“1分钟好书推荐”环节:学生用“三个关键词+一句金句”推荐书籍;将精彩推荐剪辑成合集,在家长群播放。形成集体的阅读期待,提高优秀儿童读物的借阅率。

喜马拉雅APP的“声音图书馆”。我们在喜马拉雅APP开设“悦音读韵”频道,设立以下栏目:“童书大家读”,教师用不同声线演绎儿童故事;“家庭剧场”,家长孩子分角色录制童书经典片段;“听我讲故事”从学生讲书中的故事到原创故事投稿,逐步发展。

童书共读:做儿童阅读的知音与引路人

读孩子的书,做孩子的阅读知己。在推荐时绘声绘色描述,在探讨时加入争论,引领教师做儿童阅读的知音和推广人。

1.共读童书,成为儿童阅读的同行者。教师先读童书,了解儿童阅读心理和喜好,熟悉和了解童书,从理解儿童走向引领阅读。以童书为桥,走进儿童阅读世界。每学期举办教师阅读沙龙,分享阅读体验,提升导读能力。通过“最美朗读者”“好书推荐人”等活动,促进教师阅读成果转化。

2.打造温馨教师阅览室。展示教师阅读笔记,鼓励教师撰写童书导读方案,将阅读融入教学实践。

3.构建童书阅读共同体。教师作为纽带,推荐亲子共读书目,组织家长阅读分享会,构建师、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童书阅读共同体。家长群每日打卡,形式多样,拍摄共读照片、录制讲故事音频、制作读书手账。坚持21天的家庭获“书香家庭”证书,学生可优先参加“作家进校园”活动。

和孩子一起建造一个用故事点亮的世界,当阅读渗透到走廊、课间、家庭甚至云端时,“小目标”便能催生“大阅读”。

编辑:王波

来源:陕派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