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龄球说法,荒诞背后的真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1 17:07 2

摘要:当地时间4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指认日本对从美国进口的汽车实施“保龄球测试”——即从高处向车扔保龄球,车身不能出现凹陷,否则即不合格。这一说法早在他2018年任期内就曾出现,彼时被媒体和事实核查机构一致判定为“虚假信息”。如今,

文丨陆弃

当地时间4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指认日本对从美国进口的汽车实施“保龄球测试”——即从高处向车扔保龄球,车身不能出现凹陷,否则即不合格。这一说法早在他2018年任期内就曾出现,彼时被媒体和事实核查机构一致判定为“虚假信息”。如今,特朗普旧调重弹,日本媒体哗然,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以“政府不对个别言论置评”回应,但背后的政治信号,显然并非一句“玩笑”那么简单。

在美日关系表面稳定、实则暗流涌动的今天,特朗普的这番“保龄球测试”指控,不仅再次暴露出他惯用的“夸张式民粹外交”,也揭示了其对日本在汽车贸易中角色的持续不满。而比起是否真的有人拿保龄球砸车,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为何在这个时机、以这样一种荒诞方式,重提一个早被澄清的旧话题。

首先,这是特朗普为其重启贸易保护主义敲响的“前奏锣鼓”。自重新执政以来,特朗普不断渲染“外国剥削美国”的论调,将“美国吃亏”包装为对内政策合法性的基础。从对欧洲课征新关税,到削减对乌克兰和东亚盟友的安全承诺,再到向加拿大、丹麦施压以谋求资源控制,特朗普的每一次“爆言”,都是其策略性重塑国际秩序的信号弹。

而今,将矛头指向日本汽车行业,是延续其“美国优先”逻辑最自然的下一步。特朗普一贯以制造业和工人阶层为政治基本盘,而汽车工业正是“铁锈带”选民群体最为敏感的行业。通过炒作日本设置“非关税壁垒”、不公正对待美国汽车,他不仅激发美国本土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为下一步征税、打压日本汽车进口制造“道义基础”。

其次,这种表面荒诞的说法,其实是特朗普对“非对称市场结构”发起攻击的政治工具。根据2024年日本汽车进口协会的数据,全年共进口22万多辆海外品牌汽车,其中德国车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美国品牌仅占1.6万多辆,连德国品牌的零头都不及。数字不撒谎,但特朗普拒绝承认“美车在日本不畅销”是市场结构问题、产品不适应问题,而是刻意从“技术审查”“标准门槛”等角度制造所谓“非关税欺诈”指控,赋予其打击日本的正义性外壳。

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日本市场对进口车本已开放多年,美国汽车之所以滞销,根本原因在于产品本身不符合日本城市高密度、道路狭窄、环保高标准的使用环境。大排量、高油耗、体积庞大的美系车根本无法与德国的高端紧凑型汽车竞争。此外,美系车在日本销售网点稀缺、售后服务不完善、品牌影响力较低,也是阻碍其销量的现实因素。也就是说,美车卖不动,根本不是日本政府“用保龄球砸坏”的结果,而是美国厂商对本地市场缺乏理解和适应。

而这恰恰是特朗普始终回避的问题。他要的不是逻辑通顺,而是舆论震撼;不是事实准确,而是民粹爆点。荒唐的“保龄球测试”不过是他对“全球对美国不公”这一叙事的夸张注脚。只要这一言论能制造传播、引发争议、收割情绪,便完成其政治目的。讽刺的是,特朗普所用的“伎俩”正是他口中反复批评的“操纵型政治宣传”的典范。

然而,特朗普这种“打击盟友”的战术,已经在国际社会中引发越来越多的不满与警惕。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军事同盟国家之一,早已在防务、情报、地缘战略等方面作出巨大配合,却屡屡遭特朗普当作“经济对手”批判。这种对盟友“索取多、尊重少”的做法,让东京的外交神经逐渐紧绷。在中美对峙与全球重构的交汇点上,日本极不希望成为特朗普国内政治游戏的“消费品”,但显然已难以独善其身。

对于东亚其他国家而言,特朗普此举更是一种警示——“靠得太近也未必安全”。曾几何时,美日同盟被视为“典范式战略互信”,如今却因一场荒谬至极的“保龄球言论”而被嘲讽。可以预见,未来美对盟国政策的稳定性将进一步下滑,基于特朗普人格的不确定外交将持续上演,而这也将逼迫包括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重新思考所谓“盟友价值”的实际含金量。

特朗普的“保龄球测试”不是一句笑话,它是一张明信片,寄给整个世界的:这不是误解,而是新一轮政治讹诈的开始。荒唐之中藏着谋略,讽刺背后是刀锋,今天是日本的汽车,明天或许就是另一个国家的农产品、半导体、甚至军费账单。世界,最好准备好。

来源:陆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