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记忆;而法治则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保障着社会的公平与秩序。当古老的非遗文化与现代法治宣传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的耀眼光芒?沾化区司法局给出了精彩的答案,其创新推出的“非遗+普法”模式,让法治教育摆脱了传统
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记忆;而法治则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石,保障着社会的公平与秩序。当古老的非遗文化与现代法治宣传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的耀眼光芒?沾化区司法局给出了精彩的答案,其创新推出的“非遗+普法”模式,让法治教育摆脱了传统的刻板印象,在传统韵律中唱响新声,为法治社会建设注入了独特的活力。
一、创新普法形式:让法律从纸上走进心间
传统的普法方式,往往以条文宣读、讲座培训为主,形式枯燥乏味,群众参与度不高,普法效果大打折扣。而沾化区司法局另辟蹊径,将法律条文与本土渔鼓戏相结合,让法律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变成了群众耳熟能详的乡音说唱。
从受众接受度来看,渔鼓戏作为当地的非遗艺术瑰宝,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用熟悉的乡音演绎法律故事,就像在邻里间拉家常,一下子拉近了法律与群众的距离。比如苏王村的渔鼓戏普法短剧《“臭”事变“香”邻》,以诙谐幽默的唱词讲述邻里纠纷的法律知识,村民们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记住了法律要点。村民高志勇的评价“把法律知识唱进了心里”,正是这种普法形式深得民心的生动体现。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群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法律知识,大大提升了法律知识的传播效果和群众的认可度。
从非遗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更是一次双赢的创新。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受众减少、传承困难的困境。而将法律条文融入渔鼓戏,为渔鼓戏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沾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刘国锋指出,这种结合有效推动了渔鼓戏的传承、创作与推广。当传统艺术与现代法治需求相结合,渔鼓戏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老艺术,而是走进了百姓的生活,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它不仅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价值和定位。
更深层次来看,这种融合还增强了群众对法律的文化认同。当本土的非遗艺术与法律知识相结合,法律不再是外来的、陌生的规则,而是融入了本土文化基因,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文化认同让法律更容易被接受和遵守,使法治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二、构建普法矩阵: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沾化区的普法工作并非局限于非遗舞台,而是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沉浸式普法矩阵",体现了普法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在学校,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司法干警结合“14岁刑事责任年龄”等实际案例开展法治教育。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传统的普法方式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让青少年看到法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打破了法律遥不可及的认知误区。沾化区第二实验学校学生张洪磊表示法治意识明显增强,这说明这种贴近青少年生活的普法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奠定了基础。
在社区集市,设立“流动普法站”,利用快板、漫画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防电诈、反家暴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集市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在这里开展普法活动,让群众在逛集市的过程中,轻松学到实用的法律知识。这种将普法融入日常生活场景的方式,让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指南。
从理念层面来看,这种多场景、多层次的普法矩阵,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普法内容,真正做到了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无论是学校里的青少年,还是社区集市上的普通群众,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场景中接触到法律知识,实现了普法工作的全覆盖,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三、成效斐然:让法治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从实际成果来看,沾化区的“非遗+普法”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已开展700余场普法活动,发放3万余份资料,调解1000余起纠纷,惠及8万群众。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群众法治素养的显著提升,是纠纷矛盾的减少,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当群众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矛盾纠纷能够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就会越来越浓厚。
沾化区司法局计划年内推出5部系列法治短剧,进一步扩大法律知识的普及范围,目标是让法律知识进百村、入千户、惠万民。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持续提升当地群众的法治素养,也为其他地区的普法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其他地区可以结合当地的非遗文化和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的“非遗+普法”模式,让法治宣传工作更加接地气、有成效。
展望未来,这种创新全面的普法模式有望在更多地区推广应用。当各地都能充分挖掘本土非遗文化的普法潜力,让法治新声在不同的传统韵律中唱响,法治精神就能在基层真正落地生根,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信仰和追求。
沾化区以非遗“老腔调"”演绎法治“新故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完美融合。它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又传播了法律知识,提升了群众的法治素养,为法治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这种创新的普法模式值得肯定和推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地区借鉴这一经验,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更多角落,为法治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