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太原市民薛先生将锦旗送到南寨派出所民警手中,为民警快速破案、追回损失点赞。
“公安铁军 群众满意”,一面锦旗,饱含感激。
近日,太原市民薛先生将锦旗送到南寨派出所民警手中,为民警快速破案、追回损失点赞。
这面锦旗背后,藏着一段因三元车费引发的荒诞盗窃案。
一切还要从薛先生的报警说起。他发现手机丢失后,微信余额竟被盗刷了104 元,其他网银是否受损还未可知。
太原市南寨派出所民警迅速行动,根据网银消费记录展开调查,公共视频中,一名戴口罩男子拿着手机在超市使用免密支付的画面进入警方视线。
薛先生一眼认出,此人正是载他的出租车司机!
案发前一天,薛先生搭乘该出租车,下车时不慎遗落手机。
发现丢手机后,电话能打通却无人接听,到下午5 点多彻底失联,当晚 8 点 19 分,手机里的钱就被盗刷。
因手机未设锁屏密码,微信又开通免密支付,薛先生心急如焚,赶忙报警。
民警争分夺秒,第二天就锁定嫌疑人驾驶的出租车信息并将其抓获。
面对民警询问,嫌疑人起初矢口否认,直到民警亮出公共视频,他才如实交代。
原来,薛先生认为司机绕路,将11 元车费只付了 8 元,司机怀恨在心,捡到手机后不仅不归还,还为报复盗刷 104 元。
这场因三元车费而起的“报复游戏”,最终让司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行政拘留5天。
太原广播电视台法治事业部《并州之剑》栏目想和您说:
这场因三元差价引发的荒诞报复,用行政拘留五日的代价丈量出冲动的昂贵成本。
司机的"报复性消费"不仅未能找回所谓公道,反而在法治标尺上刻下违法刻度。
当移动支付的便利性遭遇人性幽暗面,免密支付功能便成了犯罪行为的"快捷通道"。
办案民警的提醒犹在耳畔:锁屏密码不仅是技术屏障,更是守护财产权的法律结界。
市井纷争中,学会用沟通化解怨气,以法律校准得失,方能在数字时代筑牢权益的"安全防火墙"。
声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