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不臣倭——台胞家族抗日救亡历史图文展(一) | 中华文化与台胞家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1 18:12 2

摘要: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宝岛台湾重归祖国怀抱。随着明郑政权的建立,尤其是1684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并设立台湾府,两岸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大量闽粤同胞移民到山高林茂、物产丰饶的祖国宝岛进行农耕开发和商贸经营,数代人筚路蓝缕,自强不息,为台湾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台湾被迫割让

但台湾同胞从未屈服

“誓不臣倭”的呐喊响彻海峡两岸

无数家族前赴后继

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家园

近日

“誓不臣倭——台胞家族抗日救亡历史图文展”

在郑州开展

为铭记台胞抗日壮举

共守两岸血脉根脉

“豫台一家”公众号推出系列图文展

之主题一“中华文化与台胞家族”

中华文化与台胞家族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宝岛台湾重归祖国怀抱。随着明郑政权的建立,尤其是1684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并设立台湾府,两岸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大量闽粤同胞移民到山高林茂、物产丰饶的祖国宝岛进行农耕开发和商贸经营,数代人筚路蓝缕,自强不息,为台湾早期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明郑永历二十年(1666)始建的台南孔庙号称“全台首学”▲郑成功戎马像▲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台南“明延平郡王祠”▲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台湾近代化建设进入快车道。图为台北市中山堂畔的台湾巡抚衙门旧址碑▲清统一台湾后绘制的康熙《台湾地里图》全岛鸟瞰,放大部分为清代台湾府城(今台南市)商贸盛景▲历史悠久的台北大稻埕码头,见证了海峡两岸紧密的商贸联系▲为台湾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首任巡抚刘铭传(1836-1896)▲清代台湾主要商贸港口沪尾(今台北淡水)旧照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远东舰队猛攻鸡笼(今基隆)并封锁台湾海岸线。在清军“援饷俱穷”的情况下,各台胞家族输银出丁,募兵助饷,共御强敌。彰化林朝栋、新竹林汝梅、台北陈霞林、苗栗姜绍基等家族领袖甚至亲率乡兵驰援,终于在1885年6月13日成功击退犯敌。▲开埠后的淡水关税务司码头▲沪尾(今淡水)清军列阵图▲法舰进攻鸡笼(基隆)图▲姜绍基率团练乡勇坚守狮球岭炮台,获颁“义联枌社”金匾▲上海《点石斋画报》台湾抗法大捷图

随着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被称为“天下要冲、国家藩卫”的台湾宝岛因其丰富的物产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备受列强觊觎,英、法、美、日先后侵门踏户,染指台湾。

▲1841年9月26日,英国军舰“纳尔不达”号攻击鸡笼港(今基隆)二砂湾炮台,中国守军在台胞支援下英▲1841年9月26日,英国军舰“纳尔不达”号攻击鸡笼港(今基隆)二砂湾炮台,中国守军在台胞支援下英▲1854年7月,美国将军柏利借口搜寻失踪水兵,强行停泊基隆港并登陆勘矿。柏利回国后大力鼓吹武力占领▲1858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度战败台湾被迫开埠。图为侵华英法联军战舰▲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渔民被“牡丹社”少数民族部族杀害而派军在琅峤(今屏东恒春)登陆骚扰。图为日

在开发台湾的历史长河中,台胞先民坚持崇祀华夏历代圣贤,播扬中华文化和春秋大义,逐渐聚众成族,分立堂号,引领地方。全岛由南及北,以家族为主体的农耕和商贸文化不断发展,家族的历史教育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日益显现,成为参与地方政治和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台南孔庙明伦堂《礼记·大学》屏书▲中华礼乐、伦本纲常,赓续着台湾家族文化血脉▲闽粤同胞建立的先祖祠堂遍布全台,以此追根溯源、纪念先祖。图为曾氏家族在台湾最南端的屏东县建立的纪念▲随着近代化开发,台湾商贸经营日盛,涌现了大批与家族结合的传统商号,图为淡水洪家合益印记▲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的台北艋舺龙山寺极具中华建筑特色的彩绘飞檐▲乾隆年间由垦户郭锡瑠家族监管兴建的“瑠公圳”水利工程名垂史册

来源:豫见台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