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傅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读书人,是认真做人做学问的智者。他一生经历坎坷,遭遇过恩师蒙冤、国家灭亡、入狱受刑等诸多磨难,但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都从未放弃读书。在狱中,他以书为友,忘却了身体的伤痛和环境的恶劣;在晚年,他拒绝清廷的官职,回归书斋,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读书人,是认真做人做学问的智者。他一生经历坎坷,遭遇过恩师蒙冤、国家灭亡、入狱受刑等诸多磨难,但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都从未放弃读书。在狱中,他以书为友,忘却了身体的伤痛和环境的恶劣;在晚年,他拒绝清廷的官职,回归书斋,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后人。他的这种坚韧不拔、淡泊名利的精神,是我们在读书和生活中都应该追求的境界。
傅家世代以教书为业。傅山的先祖,有的通过读书进入仕途,有的在晋王府做教授。傅家六世以来多以教师为业,因此具有重视读书的传统。傅山6岁时入私塾,在父亲的悉心指点下,他开启了与《汉书》的缘分,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他沉浸其中,如痴如醉。明天启元年(1621),15岁的傅山成为补博士弟员,俗称秀才;20岁时试高等补廪(补廪是考到一等的秀才,按规定,廪赐给一定的粮食待遇或折银两,由于地区有名额的限定,遇缺才能上,故曰补廪)。在这一期间,傅山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为“举不足习”。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念我弱冠年,命艺少旧袭。塾题试致身,满臆河山疾。”此时的傅山,熟读了《昭明文选》,开始了韵文的习作,写出《秋海棠赋》,认识到读书要联系国计民生,不能专注于明经致仕的举业;学习要有创新方法,不能停留在旧的传统观念上,重要的是他已经具有了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从此,他不仅认真读经书,更重视读方外书。他把读书的重心放在十三经、史书、诸子书和诗文著作、佛经道藏及医学著作等。尽管后来他曾到三立书院读书,但这个观点却没有变化,说明他不是追求进入仕途,而是准备投身于拯救国家民族的事业中。由于这个缘故,傅山在科举上是一个失败者;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学术思想研究方面是一个成功者。
傅山读书时,还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他认为知识的传承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只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递下去,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火种永不熄灭。他常常给后人讲述自己读书的心得和体会,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他曾回忆自己年轻时与同窗马生较量记忆力的情景。有一次,先生点定53篇文章,让他与马生比试记忆力,马生穷日之力只能背诵四五篇,而他早晨梳洗完毕开始背诵,到早饭时便能将53篇文章一字不差地背出,令马生惊叹不已。傅山以此告诫子侄,要珍惜年轻时记忆力好的时光,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他还为子侄们列出了一份书单,除了经书外,《史记》《汉书》《战国策》《国语》《左传》《离骚》《庄子》《管子》等都须细读,其余则可根据个人兴趣略读。
傅山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要汉学得以传承,民族的精神就不会消亡。在晚年隐居期间,傅山读书不辍,他的书房中,各类书籍堆积如山,经史子集、佛道经典、诸子百家,无所不包。他还对其他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注,他的批注,或犀利深刻,或幽默风趣,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他尤其崇拜和敬仰庄子,常言“《老子》《庄子》二书,是我平生得力所在”,自称为“老庄之徒”。他批注的《庄子》,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时局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庄子》中蕴含着自由、超脱的思想,他从中找到了慰藉,也汲取了力量。他在批注中,对庄子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和情感。
傅山主张文章需为实用服务,坚决反对空言。他认为文章不应仅仅是辞藻的堆砌和空洞的议论,而应具有实际的价值和作用,能够对社会现实产生积极影响。为此,他提出“经子平等、经世致用”的观点,主张学问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关注国计民生,解决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他挑战传统经学的权威地位,促使学者们拓宽学术视野,关注诸子学说中的实用价值,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研究古代思想文化。这种思想的传播,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激发了学者们的思考和探索精神,为学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傅山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在哲学、医学、书画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一代文化巨匠。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价值的真谛。
并州新闻 孙国华
来源:太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