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勃的文学成就,是大唐文学以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亮点。王勃领衔发起的文学革新,是宫廷诗风窒息之下的奋起突围,是唐代文学转型跨越的激越开启,是盛唐气象氤氲而成的嘹亮先声。
王勃的文学成就,是大唐文学以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亮点。王勃领衔发起的文学革新,是宫廷诗风窒息之下的奋起突围,是唐代文学转型跨越的激越开启,是盛唐气象氤氲而成的嘹亮先声。
王勃以26岁的韶华,雕塑了一座青春雕像。这座雕像,也是大唐诗人和文学的象征与缩影。今天重读王勃,有三处“历史留白”,需要我们把目光停下来,特别注视一下。
第一处历史留白:王勃诗人之外的人生:光照历史的文学家、思想家,深谙天文、医学
诗歌是唐代的灵魂,而王勃就是唐诗早春最耀眼的一抹亮彩,是唐代诗歌恢宏交响乐的序曲,是唐诗浩瀚星河中的启明星。
唐代切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而初唐有“王杨卢骆”四个杰出诗人,其中王勃领衔为首。历史的手,将大唐第一杰出诗人的桂冠,神圣地戴在了王勃头上。明朝学者胡应麟说王勃“自是唐人开山祖”。郑振铎称王勃为诗歌“黎明女神”。
王勃博学广识,通晓阴阳五行,深谙天文医学,诗歌、文赋、序表、碑记,他的成就像一束礼花凌空绽放,左右开弓,八面出锋。
王勃是骈文大家,《滕王阁序》亦序亦诗,空谷足音,被誉为“千古第一骈”。
王勃是散文领袖,《上百里昌言疏》倾满刻骨泣血之孝,辉耀中国古代散文星空。
王勃是美文高手,《采莲赋》与《滕王阁序》,一赋一序,双璧辉耀。其赋文化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成为初唐赋体繁荣的标志。
王勃是大儒“文中子”王通的传人。王勃整理传承王通著述,并为之作《续书序》,使得文中子思想穿破历史的雾霭尘封,传播于千秋万代。
王勃所著《唐家千岁历》学术理论,被唐玄宗采纳,成为唐代“以唐承汉”的五行立国依据。
王勃在多个文学领域标新立异,创造了许多第一:留存在六榕寺内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已知篇幅最长的宝塔铭文;所拟乐府诗题《落花落》,开唐人新乐府之先河。
第二处历史留白:王勃的文学成果与“龙朔变体”的历史事件
“龙朔变体”,是唐高宗龙朔年间,由王勃倡导发轫的一场文学变革。对此,历史似乎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与探究。
初唐诗坛,陈旧保守的遗风陋习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绮错婉媚”“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宫廷诗风,窒息着文学的吐纳呼吸,桎梏着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龙朔变体”,以一场新文化运动的狂飙,为大唐诗歌吹进了清醒刚健的新风,奠定了大唐的阳刚之气,以及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象。
文学的身影,一经在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舞台亮相,就有三句画外音响起: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怎么写?松间明月,石上清泉,经典而永不落幕。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基调和底色,然而文学主张,或许从来不是一种声音、一种色彩。隋代之时,王勃祖父王通曾以文以载道反击六朝文学。王勃接过王通批判的旗帜,宣言:开辟翰苑,扫荡文场。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注解说,王勃诗文“纵横以取势,非鼓怒以为资。长风一振,众萌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中唐时期韩柳的“古文运动”,应为“龙朔变体”余脉的承袭与光大。
历史的原野上,文场变革每经一次惠风春雨的洗礼,都会应然耸峙一座文学高峰,俊采星驰一批文学领军人物。王勃及四杰感召呼唤,初唐以至盛唐,诗人辈出,星光灿烂。“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一声苍凉呐喊,激起无数历史浪花。
第三处历史留白:王勃的文学精神气象与生命精神气象,及其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文章经纬天地,器局蓄泄江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一派“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开阔气象,一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明亮底色,在《滕王阁序》里得到了续写和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青春燃烧的精神气象,正是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王勃英气纵横,才夺天下。却一生坎坷,险象环生,充满戏剧性。6岁即可作诗文,以“臣学不照古,才不旷时”自励。9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撰写十卷之文予以《指瑕》。10岁饱览六经。12岁至14岁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等,知晓“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16岁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并做了沛王李贤的侍读,前景一片亮丽。孰料,一篇斗鸡檄文得罪了朝廷,被逐出皇宫。21岁时欲重拾中医治病救人,遂去药材丰富的虢州做了一个参军,却又不知何故犯了杀人死罪,幸遇朝廷改换年号,被赦免回到故乡。而他深爱的父亲却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做了交趾县令。
生活与命运的独特体验,让王勃领悟而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王勃有过少年得志的人生高光时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他应试及第,步入沛王府明媚心境的映射。
王勃向往“视泉石而如归,伫云霞而有自”的人生境况,常以“仗信义以为楫,浮忠贞以为航”自勉。告诫自己:“君子不以否屈而易方……忠臣不以困穷而丧志。”
理想与现实的错位落差,反射到王勃心灵,激起一种无法释怀和解脱的巨大痛感,可谓“王勃之痛”。
遭受苦难越深,反弹强度越高。遵循“天道盈虚”理论,突出“盛衰之变”主题,表达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的哲理认知,展现不甘寂寞、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每个会呼吸的思想,都穿上自己合身美丽的衣服,这或许是王勃文学作品惊艳的奥秘,也是王勃精神气象闪耀的一道曙光。
《滕王阁序》思绪多层次交织,情感多维度辐射。每每读来,都可以听到王勃心韵的激烈轰鸣,感受到王勃青春精神的诗意交响。
有过怀疑: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有过低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有过感伤: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也有过失意、矛盾和彷徨: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屈指历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突然,笔锋一转,云开日出,秋水长天。所有惊心动魄的命运击打,都化作谱写人生崭新篇章的厚重素材。
不为境遇所困,昂然超越命运。王勃孤吟“贫穷无有种,富贵不选人”,长啸“其身可辱,而志不可夺”,并对未来充满金色的期待。他力透纸背,声震寰宇: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定格的26岁青春脉搏,轻轻触摸,就会怦然感受到盛唐的激烈胎动和整个大唐的心跳。
王勃青春光焰炫燃的精神气象,俨然一晨彤彤朝霞,流照大唐天空,昭示盛唐气象郁郁生发,绚烂千秋。
你好王勃!你从黄河岸边走来,你愈挫愈奋的精神,就是黄河百折不回精神的歌唱。你文学的精神气象与生命的精神气象,就是一首平平仄仄的生命诗,一篇旭光春晖、飞霞万里的青春赋。
并州新闻 聂还贵
来源:太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