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博游持续走热,讲解服务需求高企。但有媒体调查发现,讲解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五台山不能随便来”“故宫里用猪血镇邪”等“假俗乱”解说词更是对游客误导不小。
文博游持续走热,讲解服务需求高企。但有媒体调查发现,讲解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五台山不能随便来”“故宫里用猪血镇邪”等“假俗乱”解说词更是对游客误导不小。
“三分游,七分讲”。面对陌生的文物、新鲜的展览,讲解词往往是观众建构“第一印象”的关键。讲解者承担的,不只是传达信息的责任,更是传播历史真相、塑造公共记忆的使命。如上文所言的“讲解”,满嘴“奇闻轶事”“鬼神之说”,不尊重基本史实,净搞些哗众取宠,“解说”成了“戏说”,也让公共宣教变了味儿。
需要看到,“假俗乱”的讲解往往是由非馆方讲解员带来的,这背后实则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面对观众高涨的观展热情,文博单位自有讲解服务力有不逮,导致大量需求外溢。同时,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普遍提升,很多游客不再满足于一套讲解词、一种参观路线,对文物的背景、历史的细节、游览的互动有了更多追求。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进一步加剧了官方讲解服务的供给不足。再看那些“外援”,有的是业内人士,有的是文博爱好者,还有的是揽活的“野生讲解员”,身份多元复杂,水平自然参差。对此,有些博物馆一刀切地禁止馆外社会人士提供讲解服务,又招致舆论批评。那么,究竟有没有既能补充力量又可避免乱象的办法?
在笔者看来,关键还是得疏堵结合,从制度上规范文博讲解的专业标准和行业秩序。比如,探索申请备案、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等机制,将信用良好的社会讲解个人列入“白名单”管理;比如,馆方在引进第三方社会力量时,从讲解资质认定与管理上对非馆方讲解进行监管;比如,文博场所利用数字化手段创造新型的互动式讲解资源,让观众在馆内就可以自行体验有趣知识。此外,观众在看展之前,不妨先“自学”一番,尽量“有备而来”。这既能有效辨别讲解质量,抵制“假俗乱”内容,更能与专业讲解员有效互动,“共创”出独一无二的求知体验。
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个展厅,都是民族记忆的物化载体,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让讲解回归历史的真实、文化的本义、教育的初心,“文博热”也会有更大的意义。
来源:长安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