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壁垒?听听专家怎么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1 19:47 2

摘要:《中国残疾人》杂志记者就技术赋能、城乡协同、区域协作与制度优化等问题,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残疾人劳动就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廖娟。

数字经济对于残疾人就业是新动能还是新挑战?

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激活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内生动力?

城乡资源差异和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带来的结构性问题如何破解?

《中国残疾人》杂志记者就技术赋能、城乡协同、区域协作与制度优化等问题,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残疾人劳动就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廖娟。

在步入AI人工智能时代过程中,数字经济将重构残疾人就业生态,技术革新让残疾人就业工作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经济的发展给残疾人就业注入了新的动能。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应用于辅助残疾人身体功能恢复和技能提升,同时需要完善信息无障碍环境,让残疾人有更多机会获得并胜任工作。

当前我国的城乡就业资源还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才能打破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壁垒?

打破城乡就业壁垒的关键在于,不简单照搬城市残疾人就业模式,而是在新的发展机遇下重塑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其最终目标不是让农村残疾人被动接受援助,而是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

首先,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振兴给残疾人就业发展带来了契机。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中提出,要培育现代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依靠农村的产业振兴项目,如“一村一品”让残疾人通过“庭院经济”的方式在家周围或附近种植农作物,依托乡土特色实现“家门口就业”。

其次,利用数字经济与所在地资源结合让农村残疾人融入全球产业链。一是残疾人可以成为农产品电商。培训残疾人成为“乡村代言人”,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土特产。二是非遗手工艺产品的数字化销售。我国很多省市都有非遗文化项目,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将竹编、刺绣等传统技艺与在线定制平台对接,如“非遗焕新公益计划”可以吸纳残疾人工匠,将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海内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需要打破农村地区较为陈旧的“残疾人=被供养者”的观念。可以在媒体、村广播上大力宣传残疾人企业家、残疾非遗传承人等,激励更多农村残疾人参与到就业场景中来。

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残疾人就业结构性问题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对策略有什么?

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残疾人就业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东西部能够提供给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体系完善,能提供给残疾人较多的工作岗位,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高,但本地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有限,提供残疾人就业岗位的意愿和能力不足。

二是东部地区相对西部地区能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残疾人就业服务(如职业指导、心理支持、法律援助)在东部呈现“市场化+政府兜底”模式,而西部则主要依赖政府单向投入,社会组织参与度低,服务覆盖面不足。

应对这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可以采用东西部协作的方式,通过东部成功的经验带动西部残疾人就业的发展。

创新的“闽宁合作”就业模式,通过福建省的协作在宁夏隆德县建立了隆德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和闽隆康复中心,并配套建设了帮扶车间,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的“托养+辅助性就业”模式,有效带动了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就业。

浙川协作项目利用浙江省衢州市慈善总会的捐赠资金在四川绵阳、北川等地建立残疾人双创基地,建立“衢州-绵阳”星光助残直播基地,集残疾人直播培训、就业服务、创业指导、小微项目孵化等功能为一体。

已经初见成效的浙川合作、粤桂合作、闽宁合作等项目,不仅促进了区域间的平衡发展,也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取得了很好的经验。2025至2027年的促进残疾人就业行动方案即将出台,第一期行动的三年实践带来了哪些有益经验?未来三年残疾人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是什么?

《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不仅提前完成了既定的残疾人就业数量指标,在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比如,在主要措施的实施效果方面,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和民营企业实现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数量稳步提高,就业困难残疾人实现就业的数量明显增加,农村残疾人就业促进成效显著,“一对一”精准服务大幅提升了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盲人保健按摩就业显著扩展,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增强了残疾人就业能力。尽管如此,第一期行动方案确定的任务目标仍需进一步巩固,第二期方案的出台将有助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确保前期规划和政策得到充分落实。因此,出台第二期行动方案对于持续推进残疾人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未来三年,残疾人就业的数量目标需进行科学调整。由于残疾人就业年龄段人口下降,以及经过第一期行动方案实施后未能就业的部分残疾人仍然难以实现就业,可能需要适度降低新增残疾人就业总量目标,使其符合残疾人年龄结构和就业需求变化的实际情况。

其次,根据当前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和特点,包括保障最困难人员的就业、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开发符合残疾人身体条件的新就业形式等,未来三年可重点考虑发展辅助性就业、按比例就业和新业态就业,这将有效确保困难残疾人不掉队,同时为工作能力强的残疾人提供更好的就业发展机会。

最后,为了确保就业促进工作落到实处,需建立长效保障和动态监测机制。从组织保障和监督角度来看,未来不仅需强调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还需明确牵头部门、相关责任部门和各级残联的责任,确保政策有效落实。同时,建议按部门职责分工进行年度方案实施情况的监测和评估,以有效督促《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实施和完成。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