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8年贸易战的淬炼中,中国经济始终向“新”而行,创新发展动能日益强劲。国际观察人士感叹:当美国加倍征收关税时,中国在开设更多研发园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在中国看到了未来的样子”。
近一段时间,美国政府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反复无常。与之相对,中方立场坚定而明确: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中国底气何来?百年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中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硬核支撑。
在8年贸易战的淬炼中,中国经济始终向“新”而行,创新发展动能日益强劲。国际观察人士感叹:当美国加倍征收关税时,中国在开设更多研发园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在中国看到了未来的样子”。
面对外部冲击和各种不确定性,中国心中有数、手上有招。连日来,科技日报记者走访各地企业、高校,深入创新一线,探寻中国抵御外部冲击的科技密码。
技术突围:“卡脖子”变身“杀手锏”
在位于湖北鄂州的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葛店园区生产车间,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械臂灵动挥舞,一道道弧线划过,钢花四溅。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指着机械臂向记者介绍:“现在我们只用43秒,就可以焊接完一台新能源汽车车身,这是目前汽车整车焊接行业的最快速度。”
过去,全球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市场主要被国外企业垄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曾是华工科技发展路上的“绊脚石”。
在马新强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一块书本大小的透明亚克力,中间镶嵌着一颗小螺丝。“这是固定激光设备的螺丝,3美元一颗,当时我们无法生产。我留着它,就是要时刻警醒,曾经因技术受制于人,我们在基础零部件上付出了高昂代价。我们必须倾尽全力自主研发,绝不让一颗小小螺丝钉再成为‘拦路虎’。”马新强说。
经过多年研发攻关,华工科技将曾经的“卡脖子”变成了如今的“杀手锏”。其推出的第五代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智能装备,代表着目前全球激光数控机床的最高技术水平。近年来,华工科技激光装备类产品在海外业务保持60%以上增速,实现欧洲市场全覆盖。
有的企业“填空白”,有的企业“锻长板”。
作为“工业维生素”,稀土是航空航天部件、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等战略性产业的关键原材料支撑。中国是世界最大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当前中国稀土企业正在大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江西赣州,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先进制造业聚链成群,产业规模达千亿元。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中国稀土集团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以强烈忧患意识寻求转型升级。
“建设稀土强国,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绿色化、高质化、高效化加工制造,加快形成合理开发、有序生产、高效利用、技术先进、集约发展的产业格局,做全球稀土产业发展引领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中国稀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雷云说。
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生产车间里的转型探索……千千万万创新主体的努力,标注了创新中国的全新坐标:《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世界第十位,是10余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
“当前,面对外部挑战冲击,中国科技界和产业界更要保持战略定力,主动谋划,将危机转化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转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说。
政策协同:“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在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微科技”)实验室,显微镜下,一串串球状颗粒遇到水后,瞬间四散开来,独立分布在玻璃片上,这便是纳米微球。1克微球表面积摊开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就是这些小小微球,支撑起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纳微科技董事长江必旺告诉记者,这项技术过去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纳微科技的产品一上市,国外企业产品应声降价90%。
纳微科技的创新创业之路,离不开苏州工业园区的政策赋能。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化身“天使投资人”,率先“押注”纳米技术,引进建立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全国率先把纳米技术应用作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世界首个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于一体的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站在苏州工业园区启动建设。如今,该园区已成为世界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
像苏州工业园区这样的“天使投资人”不胜枚举。
今天的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高度统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蔚然成风。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同向发力的“硬核”政策产生“共振效应”,按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快进键”,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浪保驾护航。
《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为发展未来产业绘制清晰“路线图”;“两新”政策持续加力扩围,激发消费活力与投资增长新动能;《关于扎实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出台,引导金融活水浇灌科技创新……各部门密集推出一系列政策,彰显中国“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的战略定力。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施行,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搭建“四梁八柱”;深圳提出设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合肥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科大硅谷”建设,向全球招募合伙人……各地政策持续出台,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上下同欲者胜。在很多国际观察人士看来,能将顶层的战略概念转化为基层的具体行动,正是中国的制度优势所在。德国汉学家韩博天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很有可能是更有韧性的一方”。
生态重塑:“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提升”
两只机械臂摆开架势,从一旁的收纳筐中夹出凌乱的衣服后,先将其抖松、摊平在桌子上,再有条不紊地折叠……近日,在杭州萧山举行的一场路演活动上,千寻智能(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千寻智能”)董事、具身智能数据中心总经理孙荣毅分享了一段机器人叠衣服视频。“机器人所有动作均由神经网络自动生成,无遥控录播。”孙荣毅说。
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以Physical Intelligence(物理智能)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在复杂任务执行上具有先发优势,较早攻克了机器人领域的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难题。成立于2024年初的千寻智能奋起直追,基于其自研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于今年3月实现突破。
“在市场化前景方面,中国具身智能公司更强调场景导向、快速落地和成本控制,依托政策支持和产业集群,能够实现技术到产品的短周期转化。”对于公司未来发展,孙荣毅充满信心。
如今,千寻智能已具备“AI+机器人”全栈技术能力,在新能源电池、物流、餐饮、康养等领域80个以上场景完成调研和布局。
良好的创新生态,让中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最佳应用场景。从技术的“单点突破”到人才资源、产业集群等诸多要素的“系统提升”,一片片创新森林在中国茁壮成长。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
深圳大学创新推出“院士班”,由院士当班主任、科技名企总裁当导师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科技前沿。
类似探索还有很多。对中国巨大的人才红利,外媒评价称,有如此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专业毕业生的国家,能在解决任何技术问题上投入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多的人才。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
长三角,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协同”,长三角产业版图加速重构。上海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硬科技企业注入资本活水;浙江以杭州数字经济、宁波“专精特新”为引擎,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江苏聚焦新能源装备、高端船舶制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安徽瞄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建设万亿级产业集群。四省市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超1000家企业“上云用数”,让智能制造从“盆景”变为“风景”。
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
在合肥高新区,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盾量子”)的研发人员近日忙着测试新一代千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测控系统。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国盾量子一直坚持“以科研带动产业、以产业反哺科研”,助力我国站稳量子科技国际第一梯队。
“公司将携手合作伙伴构建共赢‘量子+’‘+量子’产业生态,让量子技术早日服务于千行百业、千家万户。”国盾量子董事长应勇表示。
一片片创新森林生机盎然,必将孕育更多“从0到1”“从1到100”的突破。“我国有足够大市场空间来涵育滋养新技术、新产业,美国的遏制打压只会加速推动我国向中高端产业链跃升。”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李飞说。
来源:广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