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以食为天”,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中原熟,天下足” 这 8 个字,早已深深镌刻在民族发展的脉络之中。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先民们用简陋农具开垦土地,在黄河两岸种下第一粒粟米开始;到秦汉时期,这里成为 “天下粮仓”,源源不断的粮草支撑起强大的王朝;再
“民以食为天”,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中原熟,天下足” 这 8 个字,早已深深镌刻在民族发展的脉络之中。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先民们用简陋农具开垦土地,在黄河两岸种下第一粒粟米开始;到秦汉时期,这里成为 “天下粮仓”,源源不断的粮草支撑起强大的王朝;再到如今,这片土地依然是保障 14 亿人 “舌尖安全” 的坚固堡垒。每一粒粮食,都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传承的力量。
中原大地,这片仅占全国约 1/10 耕地的土地,却撑起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半壁江山!这里年产超全国 1/4 的小麦、1/10 的粮食。你吃的每 4 个馒头,就有 1 个的面粉来自中原麦田;每 10 碗米饭,就有 1 碗的谷物在中原土地生长。河南的麦浪、山东的玉米地、河北的稻田,组成了养活 14 亿人的 “超级粮库”!在河南驻马店,万亩高标准农田里,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的播种机整齐划一地穿梭,误差不超过 2.5 厘米;山东德州的智慧农场中,物联网设备 24 小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精准调控灌溉与施肥,让每一滴水、每一粒肥都物尽其用。
春寒料峭时,中原的麦苗已破土返青。凌晨五点,河南周口的老农张大爷就扛着锄头来到田间,查看麦苗长势,为它们松土除草;盛夏骄阳下,联合收割机日夜轰鸣,金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入仓。河北邯郸的农机手李师傅,连续一个月奔波在各个麦田,每天工作 16 个小时,只为抢抓农时;秋霜降临,新一季的种子又扎根土壤。农业科研人员们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培育出抗旱、抗倒伏的优质品种,让粮食产量不断刷新纪录。曾有人算过一笔账,中原一年产出的粮食,能装满 10 万辆火车,首尾相连可绕地球 3 圈!
中原粮食的影响力,远不止于填饱肚子。这里产出的优质小麦,是河南烩面、山东煎饼、山西刀削面的灵魂所在;饱满的玉米,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还成为饲料加工、生物能源的重要原料。依托中原粮食,食品加工、物流运输等产业蓬勃发展,带动数百万农民增收致富。
“中原熟,天下足” 不是轻飘飘的口号,而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从 “靠天吃饭” 到 “科技兴农”,这片土地用汗水与智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下次吃饭时,不妨想想这片神奇的土地 —— 你咽下的每一口饭,都藏着中原大地的温度!
一审:李运飞,二审:赵敏,三审:李道魁
来源:天下农书养殖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