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背景下,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和长江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于近日在该校圆满落幕。此次研讨会吸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背景下,由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和长江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于近日在该校圆满落幕。此次研讨会吸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云南民族大学、厦门大学、湖北大学、吉首大学、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国内2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70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共提交54篇论文,围绕学科前沿议题展开了跨学科、多维度的深入学术对话与研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合影
开幕式上,长江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许俊强在致辞中,对“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2025学术年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选择在长江师范学院举办表达了诚挚感谢,对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学校在办学成果、学科专业、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情况,着重指出民族学学科成绩尤为突出,期望各位专家能够为学校的学术研究与长远发展提供全方位助力,同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持所务工作的副所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会长丁赛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两大重要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对民族学学科热点和重点的密切关注,以及大力推进民族学学科建设、积极服务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的重要作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当下民族学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本次会议的两大议题,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鲜明的时代价值。
本次参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多视角融合的显著特征。主旨演讲主要聚焦三大主题:一是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协同共进。专家们指出,历史上民族地区经济从传统农牧业逐步向受工业文明影响转变,唐崖土司城遗址便是多民族经济融合的有力见证。在当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工业及服务业等举措,能够提升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加强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从而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二是文化传承、交流与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认同构建。专家们认为,民族地区文化丰富且交融,铜鼓文化以及长江文化带的藏汉文化交流就是典型例证。当前,传承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对于树立民族地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例如打造铜鼓文旅品牌,既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又能强化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三是民族地区治理机制演进与现代化发展的互动态势。专家学者们通过对明清武陵地区卫所移民治理机制演变的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治理机制与民族交流、地区发展紧密相关,其变化推动了地区发展。当下,为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需优化治理机制,平衡各方关系,整合资源,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助力民族地区全方位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现代化。
分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民族与文化、乡村发展等展开深入探讨。在民族与文化方面,涵盖了对历史遗址、民族地区文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境民族文化的研究,以及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园、乡村戏剧等方面的体现;在乡村发展领域,则聚焦于茶旅产业、乡村振兴与现代文明建设的融合等社会经济问题的探讨。在青年论坛中,主要聚焦民族文化与发展。有的学者探讨云南滇橄榄中民族地区文化符号与产业发展的相互构建;有的研究中缅边境新老边民的代际实践;有的从湖北利川崖墓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还有学者针对武陵山片区共同体意识、民族“三交”实践、民俗旅游等相关课题进行研究。
此次研讨会的圆满举办意义重大。它成功搭建起跨学科交流的优质平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关理论研究注入新活力,推动研究范式实现创新突破。在热烈的思想碰撞中,专家学者们达成诸多极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研究共识。本次会议承办方表示,未来将持续发挥研讨会的智库作用,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学术力量。最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执行会长那金华教授致闭幕词时强调,本学会定将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不断培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新生力量,为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