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惠州医院)重点建设的五大学科之一,骨科医学中心在惠城区医学会会长、学科带头人武明鑫教授的带领下,以“技术破局”与“人文赋能”双核驱动战略为引擎,深度融合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的现代骨科发展理念,现已发展成为粤东地区乃至广
骨骼之强健,犹如房屋之栋梁,支撑起人体的挺拔身姿与灵活动作;而骨骼一旦受损或病变,便如大厦之基动摇,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运动功能与生命质量。
作为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惠州医院)重点建设的五大学科之一,骨科医学中心在惠城区医学会会长、学科带头人武明鑫教授的带领下,以“技术破局”与“人文赋能”双核驱动战略为引擎,深度融合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的现代骨科发展理念,现已发展成为粤东地区乃至广东省内骨科领域的标杆。
“我们不仅追求技术上的突破,更注重每一位患者的康复与生活质量。我们的目标是让患者重获自由行走的权利。”武明鑫教授如是说。
破茧:从“单兵作战”到“学科群崛起”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原惠州市人民医院)早期骨科是普通外科分支,主要处理常见骨伤疾病。随着患者需求增加,骨科于1993年独立成科,开始引进基础医疗设备和技术人员。2013年,骨科仅有脊柱关节外科、创伤骨科两病区,20余名医生,年手术量不足千例。
2014年,医院引进惠州市首位骨科博士武明鑫,开始组建专业团队。2016年1月,随着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与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合并,原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名为“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东院区”,三院总院区的骨科随即搬迁至东院区,华丽变身为“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医学中心”。
当时,武明鑫教授提出“专科细分、资源联动”的“大骨科”理念,将原有的脊柱关节外科等亚专科整合为“骨科医学中心”,设置了脊柱关节外科、颈肩腰腿痛科(疼痛科)、创伤骨科、手足外科、骨科康复科等五个病区。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几个科室拼在一起,而是要打造一个完整的骨科生态系统。”武明鑫教授这样诠释“大骨科”理念。
武明鑫指出:“我们始终觉得要以病人为中心,建立骨科医学中心内的多学科诊疗模式,让每一个病人得到最直接、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少走冤枉路。”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心打破传统行政及技术壁垒,构建了骨科一体化诊疗架构,并依托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整合影像科等资源,形成从精准诊断到个性化康复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以复杂脊柱手术为例,术前由影像科进行三维重建精准评估,疼痛科优化镇痛方案,康复科提前介入制定术后计划,确保患者创伤最小化、疗效最大化。中心曾通过MDT模式救治一名多节段脊柱骨折合并骨质疏松的89岁高龄患者,术后3天即能下床活动,打破了传统治疗需卧床数月的局限。
为打造更加完善的高精尖骨科诊疗体系,推动学科向专业化、精细化纵深发展,武明鑫教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对骨科进行了分阶段的改革,于2019年设立骨内科,2020年设立骨科无创治疗中心和急诊骨科,2021年成立惠州地区首家3D打印中心,2024年将原运动医学学组升级为独立学科。至此,中心形成了涵盖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骨科、手足外科、骨内科、疼痛科、骨科无创治疗中心、运动医学科、急诊骨科等9个亚专业科室11个专业组的学科架构。其中,骨内科与急诊骨科的设立,不仅填补了惠州地区骨科亚专科空白,更开创了“急慢分治、精准干预”的区域骨科诊疗新模式。
在“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诊疗模式”下,患者在中心就诊,可以一站式解决脊柱、关节、创伤、手外、骨内、疼痛及骨科康复等各种骨科疾病问题(注:因医院内部工作调整需要,急诊骨科于2025年2月停诊)。武明鑫教授表示,未来中心还将逐步开设儿童骨科、骨肿瘤科、足踝外科、运动损伤科、骨科重症等亚专业科室,为惠州市骨科患者提供更高效、更便利、更专业的诊疗服务。
数据显示,2016年骨科医学中心在创立之初,门诊量较2015年同比增长约27.9%,住院病人较2015年增长13.6%。随着骨科医学中心亚专业的细分,技术的更新及多个优势特色专业的成立,前来求医的大病及重疾患者数量明显增加。至2020年,门诊量较2016年同比增长188%,住院量同比增长100%,年手术量达到4000台以上。至2024年,中心开放床位220张,年门诊量达13万余人次,年手术量达6782台次,其中四级手术2351人次、微创手术1315人次,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亚专科最全的骨科诊疗中心。
革新:科技赋能下的精准医疗革命
在医疗领域,技术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医学中心深谙此道。自2016 年起,武明鑫教授便带领中心团队在微创技术、复杂手术、创新疗法等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心通过系统性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不仅填补了惠州乃至粤东地区多项技术空白,更将诸多“不可能”转化为“常规”,实现了从传统骨科向现代高精尖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区域骨科诊疗的领航者。
中心配置了MRI、CT、DR、移动DR、HANA全碳纤骨科手术床、电动骨科导航影像手术床、Jackson脊柱手术床及惠州首台“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大型设备,拥有脊柱专业显微镜、高清关节镜、小关节镜、美敦力微创通道、超声骨刀、针刀镜、椎间孔镜、红外热成像仪、3D打印设备、双能X线骨密度仪、低温等离子治疗仪、射频热凝器、臭氧治疗仪、肌骨超声诊断仪、冲击波治疗仪、悬吊治疗床、手足外显微系统等一批国内先进仪器设备,为骨科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坚实的后盾。
中心在惠州地区率先成功独立开展了颈椎内镜技术、腰椎侧路内镜技术、3D打印技术应用于膝关节置换和多段骨折、微创通道下椎间融合技术、肩关节置换术、红外热成像技术、射频镇痛技术、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术等。其中,3D打印技术、颈椎内镜技术、微创通道下椎间融合术、肩周炎无痛松解综合治疗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脊神经脉冲射频镇痛术、膝关节射频镇痛术填补了惠州市该领域的空白;椎间孔镜技术在手术量及手术难度和成功率方面,均在惠州市遥遥领先,在粤东乃至省内外有较大影响。
中心团队集“首创精神”与“硬核技术”于一身,在区域内率先开展闭合穿针治疗儿童髁上骨折;2016年完成广东首例3D打印技术指导的膝关节置换术;2017年完成粤东地区首例偏心髋臼旋转截骨治疗术,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保留自体关节功能;2018年成为惠州首家3D打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中心;2018年完成惠州首例晚期癌痛患者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术,给癌症晚期疼痛及顽固性、难治性、慢性疼痛患者带来福音;2019年开展惠州首家且唯一一家可诊断痛风的双源CT检查项目;2020年完成广东首例机器人辅助胸椎骨折固定术;2020年率先在惠州地区开展双通道内镜下手术(简称UBE技术);2023年完成惠州首例复杂性足踝畸形矫正手术……
随着骨科发展渐入微创时代,中心在机器人辅助下微创手术治疗、四肢骨折及脊柱方面的微创手术治疗、3D打印技术的骨科应用方面更是开创了惠州微创骨科发展的新领域。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全球唯一可同时开展脊柱全节段、骨盆和四肢部位手术的机器人系统,具有精准、微创、低辐射的天然优势。机械臂进针置管是一次到位,不用反复探寻,对患者而言,可大大减少透视次数,极大程度减轻了伤痛,加速了康复速度。依托其亚毫米精度的“导航”,手术效率和安全性也大大提高。截至2024年,骨科机器人累计完成高难度脊柱、关节手术超800例。
“术后恢复效果确实很不错,第一天还不能起床,第二天就可以翻身了,第三天已经可以下床了,今天(第四天)已经可以简单自由活动啦!”一名顺利做完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胸椎骨折固定术的患者对骨科机器人的“点赞”简单有力。
2021年初,一位73岁的古先生因严重的股骨畸形愈合问题,专程前来咨询武明鑫教授。经过详细检查,武明鑫团队决定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个性化治疗。他们根据古先生的CT数据重建出骨骼模型,并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手术过程中,使用3D打印的截骨导板进行精确截骨,再利用撑开器将截骨两端对齐并固定。术后复查显示,古先生的肢体长度恢复,步态恢复正常。古先生激动地说:“没想到现代科技如此先进,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武明鑫教授介绍,3D打印技术在医疗临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个体化治疗上,3D打印技术以精确的三维物理模型,将复杂的骨质评估及分型变得简单容易,术前诊断更加明确,对患者的治疗也更加有的放矢。“这是惠州市首例应用3D打印技术截骨导板多平面截骨矫治股骨干骨折畸形愈合手术,切实解决患者之所需。对于骨科手术来说,借助3D打印技术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缩短手术时间,从而减少出血和创伤。”武明鑫教授介绍道。
UBE技术作为目前国际上完成腰椎融合手术最微创的技术,患者术后第三天疼痛基本消失,革命性地将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住院天数缩短到4-5天,真正实现脊柱手术的微创、快速康复。目前,惠州三院脊柱外科已完成UBE手术1000余台,居惠州前列。2024年12月,脊柱外科团队代表惠州市脊柱学科首次登上全国最高等级骨科学术舞台COA,并作以《UBE技术在腰椎翻修手术中的应用》主题发言。
骨科医学中心成立后,骨科技术实现多个“零”的突破,始终位于惠州前沿乃至全省前列。前沿的技术、优质的诊疗服务让惠州和粤东患者在本地或就近就能享受到优质的骨科诊疗服务,解决了惠州及周边地区老百姓的骨科疾病看病难问题,那些曾经必须远赴大城市治疗的复杂病例,现在在惠州家门口就能得到解决,更吸引了内蒙古、东北地区等全国各地患者慕名而来。
其中,脊柱外科作为中心的优势专科,成功救治了大量因颈胸髓损伤所致的截瘫患者,所开展的脊柱手术中患者最大年龄高达92岁,其手术风险和手术难度由此可见一斑。脊柱外科还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在脊髓急性损伤诊断与治疗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快捷高效的绿色急救系统,为数名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实施了急诊手术,成为惠州市主要的脊髓急性损伤救治中心。
温度: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周期关怀”
在技术突破的同时,骨科医学中心始终秉持着“人文骨科”的初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视心理和社会维度,从以病人的“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的“人”为中心,注重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
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健康利益,骨科医学中心创造性地将骨科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融为一体,人文关怀服务贯穿在围手术期的点点滴滴。中心建立之初,武明鑫教授就率先在广东省施行骨科疾病“一体化、阶梯化、差异化”诊疗模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坚持“能保守不手术,能微创不开放”的原则,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让患者以最低的就医成本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2018年,中心在惠州率先推行ERAS(加速康复外科)示范病房,从术前宣教、术前评估,到术中麻醉、镇痛,再到术后康复锻炼、出院后随访管理等,形成了“医、护、康、患”一体化的围手术期优化措施。实践证明,在多模式、多学科的方式下,患者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康复进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一位75岁的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次日就能下床行走,住院时间从14天缩短至5天,足以证明这一创新模式的显著成效。
在疼痛管理方面,中心积极开展“无痛病房”建设,其中骨折无痛复位技术成为特色服务项目,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精准麻醉技术,改变了传统复位带来的痛苦体验。另外,疼痛科引入肌骨超声引导靶点治疗、红外热成像等技术,实现疼痛可视化精准干预,2024年完成惠州首例全植入吗啡泵手术,通过持续微量给药为晚期癌痛患者提供长效镇痛,开创了疼痛管理新范式。通过多模式镇痛方案,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达到98%,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人文关怀体现在诊疗的每个细节。病区走廊展示着示范病例的术前术后对比图,床旁配备多功能健教机,定期举办公休座谈会和健康教育活动。护士们用“第一杯水”迎接新入院患者,准备“百宝箱”解决生活所需;建立温馨小家制,保证住院期间“护患一家亲”;为卧床病人洗头、修剪指甲等;对于家庭困难或者缺失家庭支持的病友给予心理疏导;节假日为患者送小礼物,给特殊病友过生日等。这些暖心举措让患者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每年收到100多面锦旗和200多封感谢信就是最好的见证。
中心还特别引入叙事医学理念,在每一个病区都精心打造了温馨的图书角。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空间,不仅为住院患者提供了心灵栖息地,更搭建起医患情感交流的新平台。医护团队还会在东院区健康叙事分享中心定期举办“生命叙事故事分享会”,医患双方围坐畅谈,分享治疗过程中的感动时刻与心路历程。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让原本冰冷的医疗过程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与理解。
作为全国“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获得者、惠州好人,武明鑫教授强调:“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作为医生,我们必须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同时不忘人文关怀,真正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他率先垂范,积极践行公益使命,于2018年启动“足脊健·少年强”公益活动,覆盖200多所学校,惠及10万余名中小学生;2019年赴西藏林芝开展“汉藏亲·骨肉情”医疗援助;从2022年起,多次前往对口帮扶医院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人民医院,并先后选派骨科专家张文宙、宋健驻点册亨,不仅完成多项高难度手术,更通过建立博士工作站和3D打印分中心,为当地培养医疗骨干,真正实现了“帮管理、传技术、带人才”的帮扶目标。
传承:人才梯队与区域辐射力的锻造
无论是高科技“利器”的应用还是诊疗服务模式的创新,人才始终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武明鑫教授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技术精湛的医疗团队。中心目前拥有技术骨干60余名,其中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9名,博士4名(含在读)、硕士41名。
随着智慧医疗时代的到来,对“医工融合”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有了更深的需求。骨科手术机器人、移动DR、3D打印设备、肌骨超声诊断仪、冲击波治疗仪等仪器设备在中心被广泛使用。这些设备科技含量高,临床依赖度大,考验着医生的三维空间想象力和工学方法思维。“医工结合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智慧化医疗的深度普及和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延伸,手术台上,医生已不仅仅是医生,还得是一名工程师。”武明鑫说道。
武明鑫教授亲自带教青年医生,在机器人手术中实行“主刀负责制”,40岁以下医生独立完成复杂手术占比达35%。例如,青年医生李贤坤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惠州首例颈椎内镜手术,标志着本土人才技术能力的跃升。他说:“技术是很重要的东西,但是一个人抱着技术不放,也进步不了。况且如果只是一个人做手术,那这个人要累死了。所以现在我们都是一起学习,技术是需要一起探讨进步的,团队好了才是真的对患者好。”
在科研创新方面,中心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5篇,先后承担省市级科研项目8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充分展现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推动了多项新技术在临床的转化应用。
中心积极构建高水平医疗合作网络,与国内多家顶尖医疗机构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中心先后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的机器人远程诊疗体系构建与应用示范联盟单位和骨关节专科联盟成员,并与上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合作成立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戴克戎院士团队合作筹建骨科专科医院科研所,建设“干细胞及医学3D打印技术临床研究应用转化基地”;同时作为广州医科大学的再生医学与3D打印技术转化研究中心分中心,推动3D打印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创新应用。
此外,中心加入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运动医学医联体,并成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国家区域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科联盟成员,以及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大湾区数字骨科联盟单位。在感染控制和细胞治疗领域,中心还参与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诊治联盟,并加入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细胞治疗产业与临床研究分会,全方位提升骨科诊疗技术水平。
在区域辐射方面,中心构建了完善的帮扶网络,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每年接收大量基层转诊患者,并定期开展“骨科技术下基层”活动,为县域医疗机构培养大批骨干医生。目前,中心已与多家医疗机构建立技术共享机制,区域诊疗同质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有效带动了区域骨科诊疗能力的整体进步。正如武明鑫教授所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武明鑫教授表示:“未来,骨科医学中心将以建设‘三个一流’为目标,持续深化专科建设。一是打造成为东江流域骨科诊疗技术高地,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区域学科发展;二是构建大湾区骨科重点学科体系,在脊柱微创、运动医学、3D打印骨科应用等特色领域形成示范效应;三是建设区域内高水平学科群,通过多学科协作提升综合救治能力。我们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重点突破微创技术、智能骨科、快速康复等关键技术,力争实现学科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骨科医学中心团队
来源:惠州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