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巍山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扎染是巍山这片古老土地上一项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日前,巍山县紫金乡政府大院的大榕树下,70多名妇女正专心致志学习巍山扎染技艺,给她们授课的是巍山扎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敏。
巍山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扎染是巍山这片古老土地上一项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日前,巍山县紫金乡政府大院的大榕树下,70多名妇女正专心致志学习巍山扎染技艺,给她们授课的是巍山扎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敏。
2025年4月11日,李敏在给巍山县紫金乡70多名农村妇女传授扎染技艺。
巧手齐弄线,指尖生繁花。大家用精湛而细致的手工技巧,在麻或棉布面上勾绘出图案,随后手工按图案穿针引线,严密缝合后,再投入染缸,每染一次,色深一层,经反复浸染后,出缸、漂洗、晾干、拆线后即成精美的手工艺品。
2024年10月28日,工人正将紫茎泽兰放入蒸锅蒸煮,加工成扎染用的染料。多年来,巍山县三彝扎染厂一直将被称为“植物杀手”的外来入侵物种紫茎泽兰用来染色,实现了紫茎泽兰变害为宝。
现年35岁的李敏出生于巍山县南诏镇自由村委会石龙山村的一个扎染世家。1988年,李敏的父亲李石生创办了三彝扎染厂的前身———巍山县巍宝彝族染织厂,建厂初期的规模非常小,只有10多名工人。2001年,随着巍山扎染产业的发展,李石生将巍宝彝族染织厂扩大规模,成立三彝扎染工贸有限公司。
2024年10月28日,李敏在裁剪扎染布,准备制作扎染生活用品。
在耳濡目染之下,李敏自幼就对扎染产生了浓厚兴趣。5岁时她就跟着母亲拆布,9岁时和父亲学会了简单的扎花、浸泡、浸染、漂洗……成为了扎染制作的“小能手”。
“父亲将扎染厂名取为‘三彝’,是取意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巍宝彝族染织及生产彝族产品。”李敏说,当时父亲李石生建厂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彝族民间传统艺术和民族扎染制品的传承和发展,在父女俩的共同努力下,三彝扎染厂的扎染年产量达到了15.6万米,产值达1208万元。
2019年12月18日,李敏的父亲李石生(中,已去世)来到庙街镇润泽村,向村民沈春莲了解村民扎花的情况。
父亲去世后,三彝扎染厂的重担全部落到了李敏肩上。面对困难的时候,李敏总是用父亲生前的话鼓励自己:“办好扎染厂不单单是赚钱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责任,让公司所有的老员工有饭吃。”
2024年10月5日,本土作家在参观三彝扎染厂扎染博物馆。当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作家看非遗”文学采风活动在巍山县举办,来自大理市、弥渡县、南涧县及巍山县的40余名作家参与采风。
如今,李敏还搜集了三彝扎染30余年不同阶段的产品,依托馆外植物染料种植园,配套扎染流程体验车间、手织布车间设施,新建了扎染博物馆,创办了亲子DIY扎染体验项目,博物馆年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亲子DIY扎染体验2000多人次,与各省高校(设计专业)对接校企合作传承扎染技艺教学36场次,创收增收近20 万元。
2024年11月14日,南诏镇自由小学组织五年级学生走进三彝扎染厂参观学习扎染制作非遗技艺,图为学生正在体验扎染布的染制过程。
银针扎就天下绝版,巧手解开人间疙瘩。这是李敏父亲李石生生前给三彝扎染厂写下的一副对联。如今在巍山,许多妇女都掌握着这门扎花绝学,她们用飞针走线的传统工艺扎就“天下绝版”的各种图形,最后用不同的工具仔细地拆开扎花部位,犹如解开“人间疙瘩”。
2024年10月28日,李敏和工厂老员工商量如何改进扎染工艺产品的制作。如今的三彝扎染厂,共有65名固定老员工,李敏觉得,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是自己最大的责任。
妙“布”可言传技艺,同心“染”出致富图。多年来,三彝扎染厂一直以“公司+农户”的方式,把车间设在村寨,在农户家中设立扎花点,将生产原材料直接送到村子里,积极鼓励农村妇女利用农闲时间增加收入,为500 多名农村妇女解决就近就业问题,每年发放劳务支出300多万元。
今年2月,李敏被评为巍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大理州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李敏被选举为州妇联执委。“希望在传承发扬扎染技艺的同时,继续做好品牌推广,组建直播团队,与各大互联网平台合作,让三彝扎染的销路越来越好,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就业。”李敏说。
部分扎染成品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