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1 22:26 3

摘要: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各玉米栽培地区。大斑病的发生对玉米产量影响严重,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时减产可达50%。

玉米大斑病

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各玉米栽培地区。大斑病的发生对玉米产量影响严重,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时减产可达50%。

一、玉米大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

二、玉米大斑病发病原因

01

气候条件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超过85%时,病菌最为活跃,发病概率显著增加。此外,连续降雨和高湿度的环境条件会加速病菌的传播和繁殖。

02

品种抗性

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大面积种植抗性差的品种是大斑病流行的根本原因之一。

03

病菌来源

病菌主要附着在患病植株上或潜藏在植株体内越冬,次年气温回暖后开始活跃。此外,秸秆还田时若未充分腐熟,残留的病菌会成为次年病害的源头。

04

耕作栽培制度

连作种植会导致土壤中病菌积累,增加发病风险。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土壤肥力不足等也会降低玉米的抗病能力,从而增加病菌侵染机会。

三、玉米大斑病防治措施

01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品种:优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这是防治大斑病的关键措施。

轮作换茬:避免连作,与非禾本科作物如小麦、花生等轮作,可有效减少病菌积累。

清理田间残株: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叶,深翻土壤,减少病菌滋生。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改善栽培条件:合理控制种植密度,采用宽窄行种植或间作套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02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唑醚·戊唑醇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一般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每隔7天喷施一次,连续防治2~3次。

03

生物防治

喷施生物农药或微生物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等,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04

田间管理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并清除病叶,减少病菌传播。同时,注意田间排水,避免积水导致病害滋生。

来源:小磊说植保

相关推荐